双城谈:聚焦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的发展与挑战
时间:2025-03-06 23:30
小编:小世评选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人工智能(AI)作为一项战略性技术,正逐步渗透各个行业,尤其是制造业。为深入探讨AI如何赋能制造业及其带来的挑战,羊城晚报策划推出《科创·双城谈》全媒体访谈栏目,邀请全国各地的行业专家与委员分享他们的见解与建议。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记者专访了来自上海的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校长汪小帆,以及来自佛山的全国政协委员、民革广东省委会副主委、佛山市政协副主席唐冬生,畅谈人工智能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给制造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唐冬生委员在调研中注意到,许多制造企业对AI技术的需求日益迫切。AI人才短缺的现状让行业发展遇到重重阻碍。唐委员提到,在调研的200多家制造企业中,合适的AI人才往往集中于大城市,这给中小型企业带来了招募和留住人才的困难。他询问汪小帆委员关于如何通过高校改革来培养既懂技术又懂行业的复合型AI人才能提供建议。
汪小帆委员表示,人工智能对高等教育的影响非常深远,必须适应产业变化,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正在尝试开设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通识课程,并结合不同专业特点设计相关的微专业课程,让学生通晓AI技术的基本应用,特别是在制造业等领域。汪小帆强调培养复合型人才,除了要掌握技术知识外,还需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以应对AI时代的变化。
随着人工智能的普及,许多传统职位如医生和教师也面临挑战。唐冬生委员对此表示,AI并不会完全取代这些岗位,而是要求从业人员转变思维,拥抱新技术。他指出,AI能够辅助医生和教师,提升他们的工作效率,使其更专注于患者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对此,汪小帆委员补充说,教师的角色正变得愈加重要,未来他们需要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引导者和促进者,帮助学生更好地利用AI工具。
在谈到AI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时,两位委员一致认为,个性化智能助手将是一个重要趋势。汪小帆委员指出,未来每个人可能都会有自己的AI助手,帮助他们管理日常生活和学习。而唐冬生委员则强调,AI的不断演进将推动制造业的创新和发展,尽管当前大多数AI模型是通用的,但未来行业专属模型将是趋势所在。
AI在制造业的广泛应用也暴露出一些现实问题。唐冬生委员坦言,在人才短缺和数据共享不足的情况下,制造业企业在智能化转型上很难取得成效。他建议,首要任务是优化算力资源配置,建设国家级和城市级的算力中心;其次应加速数据共享与标准化建设,建立全国性制造业数据共享,推动企业之间的数据交换,以提升AI的应用效率。
为了有效地推动“人工智能+制造”的融合发展,唐冬生委员提出多项策略。包括打造AI升级示范标杆企业,以引导市场的方向;支持在制造业中构建AI与其他技术的模型库,强化产学研合作;优化政策,引导投资,降低制造企业的融资成本等。
人工智能的发展不仅为制造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挑战。两位委员的重要观点和建议为我们理解AI在制造业转型中的角色提供了很好的参考。未来,随着、高校、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人工智能的潜能将被进一步挖掘,促进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人工智能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将为社会带来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