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能算力快速增长 大模型应用加速行业落地
时间:2025-02-21 09:00
小编:小世评选
在贵州省贵安新区的华为云数据中心,强大的算力正在支撑着现代化科技的各个方面。从特效影片的渲染、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到人脸识别和即时翻译等应用,智能算力的快速增长伴随着数字经济的蓬勃兴起。
根据国际数据公司(IDC)和浪潮信息共同发布的《2025中国人工智能计算力发展评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国的智能算力增速已超预期。报告显示,到2024年,我国智能算力的规模将达到725.3百亿亿次/秒(EFLOPS),同比增长高达74.1%;市场规模将达到190亿美元,增幅达到86.9%。
随着大模型发展的推进,智能算力需求日益增加。在山东济南,一座大型智算中心正在以一种模块化的方式迅速建设,这里将成为中国智能算力增长的一个重要阶段。这座由119个预制化集装箱拼装而成的智算中心在建成后,预计功耗将达到10兆瓦,其电能利用效率(PUE)也得以降低至1.1以下。作为数字经济的重要基础设施,这样的快速完成展示了中国在智能算力领域的崛起。
智能算力的类型主要包括超算算力、通用算力和智算算力。超算算力主要应用于高端科研领域,通用算力则广泛用于各种计算任务,而智能算力特别设计以支持人工智能的算法模型。随着大模型和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蓬勃发展,对智能算力的需求大幅提升,这一趋势在短时间内促使了大量基础设施的建设。
IDC中国副总裁周震刚指出,2024年中国智能算力的增速将远超通用算力的增长,达到三倍以上。各级部门和企业积极推动算力资源布局,落实多项政策,形成了以绿色低碳发展为方向的计算资源利用格局。
在行业应用方面,智能算力的落地速度正在加快。根据《报告》,42%的企业已开始大模型的初步测试,而17%的企业已将相关技术引入生产实践中。尤其是在制造业,面临复杂的数据环境和高昂的落地成本,借助大模型的深度学习能力可以显著提升生产效率。例如,一家企业依托工业多模态大模型,仅需一周的时间就能生成大量缺陷样本,极大缩短了质检流程。
企业不仅在自建算力基础设施方面发力,还依靠云计算服务转型智能化。华为云已经推出了一系列人工智能云服务,帮助各行业在无需建立自有算力基础设施的情况下,灵活使用大模型,适应多样化的场景需求。这种模式的成功示范,进一步促进了智能化技术的普及。
在文化创意领域,中国的算力同样在推动创新的发展。在贵州贵安新区的超级计算中心,强大的运算能力让影视特效制作变得更加高效。以《哪吒之魔童闹海》的1900多个特效镜头为例,通过强大的算力支持,制作团队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完成高质量的渲染,而这一切都依赖于背后庞大的数据处理能力。
随着算力的快速增长,各行业对算力的要求也日益多样化。例如,金融行业对高安全性和低延迟的计算环境有迫切需求,医疗行业则需要处理大量的医学图像数据,而制造业则需实时优化生产效率。对此,行业内的专家指出,人工智能算力基础设施需要灵活应对这些复杂需求,确保高效利用资源,保持业务稳定运行。
专家们强调,中国的算力产业正在经历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型过程。在持续扩张算力的同时,解决各行业应用中的实际问题是提升算力价值的关键。因此,推动各类高性能计算设备与网络基础设施的优化,将有助于满足未来市场对智能算力日益增加的需求。
中国智能算力的快速发展与行业应用的不断深化,正在为不同领域的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未来,随着技术的进一步迭代与应用场景的广泛拓展,智能化转型的效应将越发显著,使中国在全球人工智能赛道上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