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伟达CEO警告ASIC市场:90%项目或将失败,然而竞争格局正悄然改变
时间:2025-08-23 11:50
小编:小世评选
在近期的公开发言中,英伟达的CEO黄仁勋对ASIC市场的未来提出了重要警示,他直言不讳地表示,“全球众多ASIC项目有90%可能会失败”。这一言论不仅引发了业内的广泛讨论,也对当前正在迅速发展的ASIC领域形成了显著影响。
黄仁勋的这番话引起市场的高度关注,毕竟在英伟达主攻的通用GPU架构与ASIC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ASIC(特定应用集成电路)是为特定任务量身定制的芯片,虽然其在单一应用上的效能与效率往往卓越,但相比之下,灵活性与扩展性明显不足。黄仁勋提到,ASIC更容易面临快速演进的AI应用挑战,即便是强大的谷歌TPU团队,其Gemini模型也最终选择在英伟达的GPU上部署。
尽管黄仁勋对ASIC的评估提醒了更多投资者的谨慎,但市场的声音似乎并不完全一致。根据行业报告数据,ASIC市场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尤其是在AI算力的需求推动下。野村证券的研究报告显示,预计到2025年,google的TPU出货量将达到150万至200万台,而亚马逊的Trainium 2 ASIC约为140万至150万台,相比之下,英伟达的AI GPU供应量将超过500万台。这指出了尽管英伟达在AI市场占据着重要地位,但ASIC出货量的迅速增长,尤其是在AWS等大型云服务提供商的推动下,似乎在市场中构建起新的竞争格局。
市场热情在不断升温,OpenAI近期宣布开始测试谷歌TPU以满足ChatGPT等产品的计算需求,这为部分行业人士带来了信心。OpenAI发言人同时强调,尽管进行初步测试,但尚未有大规模采用谷歌自研芯片的计划,现阶段仍以英伟达的GPU及AMD的AI芯片为主。另一方面,OpenAI也在积极研发自己的芯片,这表明在技术自给自足与市场竞争之间,AI巨头们正在不断探索新的机会。
ASIC的优势与挑战
在对ASIC市场的掌握与展望中,可以看到其逐渐被视为AI芯片的重要分支。但ASIC在市场上能够以何种优势冲击GPU,仍是一个重要讨论点。AI芯片主要分为AI训练芯片与AI推理芯片。按需分类,推理任务在2025年的全球AI算力需求将出现激增,端侧应用场景尤其明显,而这给ASIC提供了难得的机会。推理的本质是用已训练好的模型进行数据处理,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与高效性。
由于推理过程的计算逻辑与数据路径相对确定,ASIC能够优化其硬件资源,以支持更高效的推理计算。例如,谷歌TPU v5e与英伟达H100相比,其能效比高出三倍;而AWS的Trainium 2在推理任务上的性价比则比H100高出30%-40%。在推理应用中,ASIC的定制化设计使得其成本显著低于GPU。
训练任务面临的灵活性挑战仍是ASIC无法逾越的鸿沟。因为训练任务往往需要快速的算法迭代与调整,而ASIC在这方面的适应能力较差,若使用不合时宜的解决方案,导致的成本效益就会明显低下。因此,尽管ASIC展现出在某些推理场景下的优势,但并不能完全颠覆目前以英伟达为代表的GPU生态。
未来的市场竞争与技术布局
当前市场上,多个国内外AI芯片公司也开始逐步加大ASIC领域的布局,期待在这一新兴市场赢得先机。例如,AWS依据推理和训练两大系列芯片的布局,在2019年发布的Trainium系列经过多次迭代,未来将继续提升其在AI芯片中的竞争力。华为的昇腾系列、寒武纪的MLU590等本土企业的产品也在积极角逐,推动着中国AI芯片市场的快速发展。
在ASIC市场的发展过程中,博通、Marvell和其他知名巨头在此领域的技术投入与市场策略也将深刻影响未来的竞争格局。近年来,这些企业逐步推进定制化ASIC的研发,以满足多种应用场景的需求,形成了一种复合型市场生态。
黄仁勋的警告再一次提醒我们,在技术快速演变的当下,任何形式的投资与研发都不应掉以轻心。未来的AI市场,将在效率与灵活性之间找寻更佳的平衡,形成一个更加多元与开放的竞争格局。在这样的背景下,ASIC与GPU之间的竞争,将迎来新一轮的洗牌与重新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