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安卓手游下载、分享游戏攻略、电脑硬件资讯、数码科技最新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硬件资讯 > 专家警告:当前人工智能缺乏真正智能与情感

专家警告:当前人工智能缺乏真正智能与情感

时间:2025-06-25 13:45

小编:小世评选

在最近一场以“AI时代的伦理奇点”为主题的论坛上,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及人工智能伦理与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曾毅提出,当前的人工智能虽然在行为上似乎与人类相似,但实质上却与真正的人类智能大相径庭。他指出,智能的真正内涵在于其自适应性,而的人工智能往往被简单地视为信息处理工具,并不具备真实的智能与情感。

曾毅用一种形象的比喻阐明了这一观点:“就像猴子爬上了树,却始终无法触及月亮。”这种类比揭示了现有大数据驱动的人工智能所面临的局限。由于缺乏深入的理解与情感,现阶段的人工智能基本上无法具备真正的理解力和意识。

在论坛现场,曾毅分享了一段自己与一个声称具备高级智能的人工智能大模型的互动。提出一些极具挑战性的问题,比如在汽车失控时应选择撞谁,机器的回答让人惊讶,却也暴露出其缺乏伦理判断的弱点。这个人工智能的回答显然是基于算法的计算,而不是基于人类情感与道德的深刻理解。这让人在感叹技术进步的同时,也不禁思考:这样的智能还算是“智能”吗?

曾毅进一步分析,像ChatGPT这样的人工智能在某种意义上是对社会问题的模式化抽象,尝试通过运算来寻求答案。这种回答的背后并不存在诸如同情、道德和意识等人类特有的情感。这意味着,虽然人工智能在某些领域获得了技术上的突破,但其本质仍然停留在基于数据和算法的层面,无法实现人类所理解的真正智能。

他指出,当前人工智能的发展,往往伴随着一些道德和伦理问题。例如,人工智能在分析和判断过程中,会受到人类偏见的影响。它们并不具备自己做出道德判断的能力,反而是通过处理大量人类所产生的数据,形成表面上的“智能”。当被要求行使某种类似于“策略”和“欺骗”的行为时,人工智能只是简单地遵循数据中的趋势,而并不真正理解这些行为的伦理含义。

曾毅的研究还表明,在训练人工智能时强弱适中的压力能提升其表现,而过多的压力反而可能导致问题的恶化。这样的发现昭示了人工智能的“聪明”并不源于真正的聪慧,而是对人类行为模式的简单模仿。

论坛中,浙江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赵鼎新也提到社会文化对人工智能接受程度的影响。他观察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指出在美国,很少见到人们在公共场所毫无顾忌地使用手机,而在德国的一座桥下,有无家可归者在灯下阅读和交流,这种场景在中国却几乎不可想象。他认为,中国社会的高度原子化及技术崇拜可能加剧了人工智能的负面影响,让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变得更加复杂。

在讨论教育的未来时,有观众提出,面对如此先进的AI技术,是否还有必要接受传统教育。对此,赵鼎新明确回应,网络上的信息绝非真实的知识,而是海量数据的集合。他认为,未来的教育应走向基础教育和判断力教育的全面提升,而非依赖单一的AI工具。

曾毅和赵鼎新等专家通过论坛上的讨论,深刻揭示了当前人工智能所面临的伦理和认知困境。他们的观点表明,要实现真正的人机协作和智能的飞跃,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人工智能的工具性特征在未来将继续主导其发展方向,但如何在这过程中融合更深层次的道德理解与人类情感,仍然是技术开发者和社会学者需要共同面对的重要课题。

精品推荐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更多

热门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