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AI发展兴起,泡沫与核心竞争力的双重考验
时间:2025-06-23 03:45
小编:小世评选
近年来,人工智能(AI)领域的蓬勃发展吸引了大量资本和人才,诸如人形机器人和AI客服等前沿技术频频成为热门话题。在银行业,随着AI技术的迅速扩张,业界对这一趋势的讨论也愈发热烈。类似于过去区块链技术在银行领域的起伏,关于AI的应用也引发了“泡沫”的担忧。银行业在经历技术快速迭代的同时,如何在这场技术变革中保持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将成为金融机构需要面对的双重考验。
在6月21日于深圳举行的一场专题研讨会上,上海交通大学中国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刘晓春指出,金融机构在应用AI技术时表现出相对审慎的态度,这种审慎不仅反映了对技术实际效果的关注,也体现了对风险的合理规避。目前,市场对AI特别是大模型技术的热情,似乎孕育了一定的泡沫。泡沫不仅来源于科技人员对其想象的过高期待,也反映了金融行业在吸收和整合新技术时的谨慎。
AI的泡沫与过度期望
近年来,可以观察到市场上对AI的宣传往往将技术理想化,甚至将未实现的愿景当作现实推广,这种乐观的预期亦逐渐催生了舆论泡沫。反思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和区块链的浪潮,我们看到新技术往往被描绘为“万能钥匙”,此类过度期待最终导致了行业的泡沫化现象。金融创新的本质在于业务的变革而不仅是技术的突破,银行亟需对所要变革的金融业务规律进行深刻理解。
刘晓春强调,金融体系复杂多样,任何单一技术很难解决所有问题。因此,金融科技的应用需要针对特定的业务场景进行细分。例如,将金融科技狭隘地理解为提升支付效率,或者认为去中介化能够解决所有问题,都是认知上的误区。相反,金融机构需要明确业务需求并寻找合适的技术来满足这些需求,而非一味地追求技术的领先。
金融机构的审慎与探索
经过观察,刘晓春发现,目前金融机构在应用AI方面普遍持谨慎态度,整体泡沫相对较小。无论是大型银行还是小型金融机构,大家都在探索AI技术在自身业务上的潜在应用。这种谨慎源于对自身业务模式的清醒认识,以及对技术成熟度的理性判断。对于小型金融机构贸然投入新技术可能导致资源浪费,因此,它们更愿意以观察为主,待时而动。
与之相对,大型金融机构则在AI的应用上采取了积极的探索态度。它们能够快速试验AI在特定业务领域中的适配性,并把重点放在如何辅助性地应用技术。当前,AI在金融业务中更多地用作辅助工具,而非决策依据。例如,在风险管理和财务决策方面,虽然AI技术潜力巨大,但实际应用仍需谨慎推行。
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服务客户
万变不离其宗,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依然在于其客户服务。无论技术革新如何发展,客户关心的终究是能否获得满意的金融服务。刘晓春提到,客户在申请汽车贷款时并不关心银行使用了何种技术,而是看重的是能否顺利获得贷款。银行只有在技术上跟上潮流,才能保持竞争力,而这并不意味着要追求技术上的绝对领先。
从监管角度来看,金融机构的科技能力也需全面提升。这不仅包括对科技的认识和应用能力,更应强化监管手段的科技化,提升监管效率,以应对不断变化的技术环境。过去的经验告诉我们,单靠人工监管难以跟上技术迭代的步伐,因此,金融监管科技的研发投入也势在必行。
银行业在AI发展的浪潮中犹如走在一条细绳上,既要警惕泡沫的形成,又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只有在应对技术变革的过程中,理解金融业务的真实需求,合理运用人工智能作为工具,才能实现可持续的创新与发展,最终在瞬息万变的金融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