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浪潮席卷影视编剧界,创作与版权挑战引发热议
时间:2025-03-17 15:00
小编:小世评选
在人工智能迅速发展的时代,影视编剧行业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转变。从国内首部AI全流程微短剧《中国神话》的诞生,到好莱坞编剧对AI的质疑与反对,人工智能在影视创作中的角色与影响力逐渐成为广泛讨论的话题。随着AI技术的不断成熟,人们对于其是否能够取代传统编剧的疑问愈发突出。
在近日于成都举办的“蓉城映象·影动未来”交流活动上,编剧们针对AI编剧的优势与局限进行了深入探讨。参与对话的编剧包括《那年花开月正圆》的苏晓苑、《楚乔传》的杨涛以及《无与伦比的美丽》的秦琴等。他们一致认为,目前的AI技术尚无法完全替代人类编剧的创作,因为真正打动人心的创作往往来源于深厚的个人经历与情感,而AI 在这方面显得无能为力。
自2023年起,国内影视行业频繁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尝试探索AI在编剧领域的应用。《中国神话》作为国内首部AI全流程微短剧,其编剧工作中AI参与的比例高达80%。这一作品的诞生,是AI编剧能力的一次重要体现。《三星堆:未来启示录》《山海奇镜之劈波斩浪》等微短剧也相继采用了人工智能技术来辅助创作。这种趋势引起了业内人士的热议,但也带来了许多疑虑。
编剧苏晓苑在交流会上分享了她的亲身经历。她尝试过用AI撰写剧本,但结果并未令她满意。她表示,虽然AI生成的文本在结构上尚可,但往往缺乏创意与个性,容易陷入套路化的叙事模式。她提到自己阅读过两个AI编写的古装偶像剧本,但这些作品的内容乏善可陈,缺少创新与深度。
同样,编剧杨涛也对AI创作提出了质疑。她认为,AI目前产生的作品无法真正展现个体的内心体验,反而容易出现一些常识性错误。例如,她的学生曾用AI完成一篇关于苏东坡的作业,但文中却不恰当地提到了明代晚期才引入中国的辣椒。这一事件不仅暴露了AI在历史知识上的局限,也让人们更加担忧AI技术在影视领域的应用。
在交流活动中,秦琴则将AI视为一种辅助工具,而非完全取代的力量。她认为,AI能够帮助编剧快速生成评估报告以及整合相关资料。在她创作警匪剧时,AI提供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使得她在刑侦知识的处理上更加高效。秦琴强调了创作的个人性,认为编剧的作品往往蕴藏着个人的生命经验,而这些是AI无法复制的。
从更广泛的角度来看,在好莱坞,许多编剧对AI技术的引入持批判态度。他们认为,AI公司通过盗用创作者的成果进行商业化运作,严重侵犯了创作者的权益。张勇编剧提到,AI创作往往依赖大量的现有文本资料,这种发展的背后存在着潜在的抄袭风险。他表示,“AI可以生成看似漂亮的剧本,但这些作品其实是对他人劳动成果的简单重复,缺乏原创性。”
版权问题也成为了编剧们关注的焦点。刘仪伟作为此次活动的主持人,指出从版权角度看,AI能够融合多种剧本素材,创作出难以辨认的作品,这为版权保护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不过,他也呼吁编剧们应积极适应这一变化,将AI视为一个辅助工具,用以提升创作效率与效果。
总体而言,虽然人工智能在影视编剧领域的应用具备了一定的前景,但编剧们普遍认为,当下的AI仍无法取代人类在作品中的情感与创意。作为创作者,赋予作品个性、情感和生活体验是AI不具备的核心竞争力。在未来,如何合理利用结合人类编剧的独特视角与情感,是影视行业面临的重要课题。随着技术的发展,这一议题将继续引发广泛关注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