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无法取代医生,医学教育应拥抱人工智能” - 范先群院士在全国两会专访中强调
时间:2025-03-09 16:30
小编:小世评选
在2023年全国两会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部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范先群在一次专访中着重强调了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角色,以及医学教育应如何顺应时代创新。从他个人的医学教育和临床实践的经验出发,范院士指出,尽管人工智能技术如DeepSeek等在特定领域展现了卓越的能力,它们只能作为医生的辅助工具,无法完全替代医生的专业判断和人文关怀。
科技的迅速发展让许多患者倾向于依赖人工智能进行健康咨询,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AI能否取代医生”的深入讨论。范院士认为,虽然DeepSeek在医学基础知识的准确性方面表现突出,尤其是在影像学、检验报告、基因组学等辅助诊断领域,但复杂的临床情境和患者的个体化需求使得医生的专业角色不可或缺。医生不仅仅是治疗者,更是患者健康的守护者,这样的理解是相当重要的。
在谈及医学教育时,范院士提出了“4+4+X”的交叉培养模式,这一模式旨在培养具备医工交叉知识的创新型人才。根据他的解释,这一人才培养体系包括四年的本科基础教育、四年的临床医学教育,以及个性化的跨学科学习与研究,显著提升医学教育的多样性与前瞻性。在这种模式下,不仅能够吸引非医学专业的本科生进入医疗行业,还能够更好的融入现代科技的发展,培养出既懂医学又懂工程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目前医学的发展面临许多挑战,尤其是知识更新的速度极快,这让医学生在短短的四年内需要学习大量的专业知识变得尤为艰巨。范院士建议,医学教育应在课程设置上进行合理的调整,增加临床实习和研究的环节,同时适当减少一些基础医学的内容,让医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钻研新技术与开展临床科研。
范先群院士也特别提到了目前老年人群体的健康管理,以及近视防控等重大的公共卫生议题。他认为,随着科技的发展,人工智能可以更高效地介入老年人的健康管理之中,为其提供个性化的保健服务。例如,通过利用人工智能监测系统,及时识别老年人群体的健康风险,并在社区范围内推动健康教育和疾病预防,能够有效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
在青少年近视防控方面,范院士也在通过研究和技术的结合,探索有效的干预措施。他提到,利用人工智能分析数据,识别出高风险儿童,能够推进早期干预,帮助孩子们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提高视力健康。
,范院士重申,医学不仅仅是科学,更是深深植根于人文关怀之中的事业。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医学也必然朝着更高效、更精准的方向发展,但技术的进步绝不应以牺牲人文精神为代价。他强调,医生在行医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关怀与同情是医疗工作的核心,不能被冰冷的技术所取代。
在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医学教育需要与时俱进,重新审视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为未来医疗行业输送更多的创新型人才。而这种人才不仅要掌握先进的科技,还要坚持医学的温度与人文精神,使得科技与人性在医疗领域得以和谐共存。只有通过不断的科技创新与人性关照的结合,才能在保障患者健康与安全的同时,引领医学科学的未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