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之江院士讲坛”聚焦人工智能大模型 郑纬民院士:我国正引领应用创新
时间:2025-03-05 05:40
小编:小世评选
3月的第一个周末,阳光照耀着美丽的江南城市杭州,温暖的气息不仅提升了气温,更将“人工智能”这一热门话题推向了更高的热度。3月2日,在杭州举办的“之江院士讲坛”上,来自清华大学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郑纬民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演讲,称赞杭州是人工智能的沃土!他呼吁与会者深入探讨大模型技术如何驱动新型生产力,并强调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正逐步从技术追随者变为应用创新的引领者。
人工智能大模型持续迭代进化,已经展现出其“通才”的特质,具备看、听、思考的多重能力。郑纬民院士在近两小时的演讲中指出,人工智能大模型的技术特征已从原先的单模态向多模态转变。过去,人工智能主要处理文本数据,而它能够整合图像、视频等多维数据,这一技术变革迅速在医疗、金融、汽车等多个行业取得了广泛的应用。
随着技术革命带来的机遇,行业内的挑战也在加剧。数据处理方式深刻影响着大模型的发展,郑院士详细分析了大模型训练中存在的问题。例如,在面对海量数据时,存储和处理能力可能会面临瓶颈。郑院士将大模型的生命周期细分为数据获取、数据预处理、模型训练、模型微调以及模型推理五大环节,并强调:“对机器算力的高需求意味着数据传输量和存储要求的加大。”他提到,由我国团队研发的系统连续四年跻身国际IO500榜单,证明了其在超级计算存储领域的强大实力。郑院士提出建立国产化人工智能生态系统的必要性,他建议通过优化软硬件,提高技术标准来持续推进产业发展,并重申基础科学研究的重要性,以提升国家在全球人工智能领域的竞争力。
在谈到政策和投资时,郑纬民院士指出,的支持、企业的投入以及对数据的高效利用,是推动我国大模型研发的显著优势。这一优势在浙江省得到了充分体现,2月28日,浙江省召开了2025年“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推进会,明确要大力发展人工智能、生命健康、新材料和新能源等领域。杭州市的先行者,正积极探索如何在大模型应用上形成解题范式,为国家创新战略贡献智慧。
郑纬民院士的分享之后,与之江实验室副主任何水兵、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杨洋以及钉钉副总裁林锋等知名专家一同探讨人工智能产业的未来发展。杨洋强调了大模型在语言逻辑及信息处理的能力对智能体发展的重要性,而何水兵则介绍了之江实验室在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努力,特别提到已部署的万卡集群为模型迭代提供了极大的支持。
杭州本土公司深度求索(DeepSeek)成为了行业内的新星。郑纬民院士分析了它的迅速崛起的原因,认为开源策略和场景定制的切入点是其成功的关键。例如,在传统沙发设计领域,通过利用基础大模型训练出来的设计模型,企业可以通过微调便能迅速获得可行的设计方案,有效降低了设计周期和成本,这正是AI赋能产业的典范。
“之江院士讲坛”结束后,主题为“智驱未来:AI大模型的价值突围”的科学咖啡馆活动吸引了众多参会者,郑纬民院士与西湖大学工学院的于开丞教授、阿里云的席永青等专家围坐交流,探讨大模型技术落地的可行途径。席永青分享了阿里云在算力基建方面的创新方案,他介绍的“HPN7.0 网络架构”具有万卡级别的规模,并且通过双链路或四链路的设计来确保网络故障时任务的持续运行。
,Oracle甲骨文数字科技创新中心的韦煜对本次交流活动表示赞赏,认为其中的讨论对中小微企业的产业应用具有启发作用。郑纬民院士在接受采访时重申了对我国产业应用发展的信心,他表示:“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是推动新时代发展的关键。我国在大模型与行业应用的结合方面,必将超越国外的水平!”
此次“之江院士讲坛”以其丰富的内容和专家的精彩发言,再次把人工智能这一前沿科技推向了新的高度,彰显了杭州在科技创新方面的独特魅力与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