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AI治理进入新阶段,中国积极构建法律框架与伦理体系
时间:2025-03-04 20:50
小编:小世评选
在2024年2月10日于法国巴黎举办的人工智能行动峰会上,全球各国正在齐心协力探讨人工智能(AI)治理的未来。中国作为重要参与者之一,强调构建适应AI发展的法律框架与伦理体系,以保障新技术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工程院院士、高文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中指出,“建立并完善符合我国人工智能发展需求的敏捷治理体系,保持政策灵活性,留足制度发展空间,以保障技术的长远健康发展。”这种统筹兼顾技术突破与治理框架的思路,正是中国在AI发展中的关键逻辑。
2023年,中国发布了《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其中明确了以人为本、智能向善等治理原则。同时,倡议提到的风险分类与管理,将在出台《人工智能法》的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目前该法案正在加紧筹备中。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加速到来,国家在敏捷治理的基础上,正在积极推进更为系统和全面的法律法规制定。
AI治理的加速不仅是中国的任务,全球范围内各国也在积极行动。比如,2024年5月,欧盟通过了全球首部全方位规范AI的《人工智能法案》,这一法案以风险分类管理为核心,根据AI系统的潜在风险划分等级,通过不同的监管要求来保障消费者的安全。美国虽然尚未实施类似的综合立法,但在2023年10月推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总统行政命令,要求各联邦部门制定AI监管政策,同时各州也开始根据自身需求进行针对性的立法。
在其他国家方面,新加坡、韩国等国也纷纷推出了各自的AI治理框架,显示出对高风险AI的监管愈发重视。新加坡的信息通信媒体发展管理局(IMDA)推出了《生成式AI治理示范框架》,而韩国则通过了关于人工智能发展的基本法律,针对高风险AI做出了具体规定。
在各国AI立法模式时,中央财经大学的副教授林洹民指出,虽然各国在高风险管理中采取不同的法规框架,但共同的方向是对高风险AI实施更多的监管。以欧盟的四级风险分类体系与其他国家的重点规范相对比,可以看出各国对AI安全的重视程度在增加。
在全球各国的AI竞争中,中国也面临着压力。巴黎峰会上,法国总统马克龙明确表示,将增加AI领域的投资,优化立法以促进创新。同时,中方代表重申了《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强调中国在AI监管中的积极姿态,表明了以安全与发展并重的原则推动国际合作。
在国内,中国的人工智能法律体系建设也在稳步推进。2023年8月,中国实施了全球首部专门针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法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初步构建了多层次的人工智能治理制度。
面对未来技术的快速演进,中国的AI立法仍面临一定的挑战。目前已发布的法律多集中于个别领域,而缺乏一部统一的、综合性的人工智能法律。在谈及未来立法方向时,林洹民认为,必须采取动态、灵活的法律管理方式,以应对AI技术带来的不确定性与复杂性。
国务院已将人工智能立法列入2024年度立法工作计划,并鼓励对AI发展引发的法律问题进行系统研究,随时制定相关法规。徐晓兰教授提出,这种法律框架不仅要覆盖AI的技术与应用领域,还需兼顾科技与伦理的结合,以确保人类在这一进程中不是被动接受者,而是技术的主动参与者。
在全球视野下,中国的人工智能治理不仅是回应国内发展需求,更是参与国际规则制定的一部分。随着各国在AI治理上的合作与竞争加剧,中国有机会通过实践与经验,向全球贡献可行的治理模式与解决方案。巴黎峰会的共同声明中,各国承诺推动“透明、伦理、安全、普惠”的AI技术发展,体现了国际社会对AI治理的普遍共识。
中国正积极参与全球人工智能治理的构建,致力于为AI的发展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环境并争取在技术与立法中占据一席之地。未来,随着中国《人工智能法》的出台和全球性合作的深化,中国的AI治理理念将可能成为全球治理的关键组成部分,引领国际社会在新时代的技术竞争与合作中找到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