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外国语学校推“第二课堂” 实践与阅读相结合激发学生科技热情
时间:2025-03-01 16:50
小编:小世评选
为深入贯彻“每周半天计划”,并践行“以万物为教材,把世界作为课堂”的先进教育理念,深圳外国语学校积极探索课程创新,在初中部设立每周三下午的“第二课堂”,专注于校外实践和深度阅读的结合。这一创新举措旨在打破传统课堂的边界,鼓励学生通过实践学习、在探索中成长,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与创新能力。
2023年2月26日,深圳外国语学校七年级的学生们在活动基地开启了令人兴奋的科创实践之旅。活动中,学生们化身为“未来科学家”,通过实践与合作,充分体验了八大主题实验室中科技的魅力。每个实验室围绕不同科学主题设计了丰富的跨学科实践任务,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逐步领悟科技的奥秘,从而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
在汽车智造实验室,老师介绍了无人驾驶的基本原理,然后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理解视觉识别在自动驾驶中的应用。随后,学生们亲自动手编程和调试无人驾驶小车,观察其在不同环境下的运行情况。通过这个过程,学生们不仅掌握了人工智能的基本原理,也对无人驾驶汽车的技术架构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激发了他们对科技未来的想象力。
在航天航空实验室,学生们模拟雷达系统与深空探测任务,揭开了宇宙的神秘面纱。课程充分利用了Arduino开发板,学生们组建了声波雷达系统,亲身体验信号反射与数据分析的过程。这个实践环节不仅让学生体会到航天科技的魅力,也让他们对深空探测的复杂性有了更直观的理解,进一步激发了他们探索未知的兴趣。
游戏与编程实验室则通过设计贪吃蛇游戏开发挑战,鼓励学生们利用Arduino硬件进行创造。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通过编写代码将抽象的编程逻辑转化为有趣的互动游戏,锻炼了他们的编程能力,也培养了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验环节,学生们学习使用Arduino主板、按钮和屏幕等硬件,尝试设计出属于自己的贪吃蛇游戏。在不断调试和优化代码的过程中,他们感受到了从零到一的创造成就感,进一步增强了对编程的兴趣。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实验室为学生们提供了亲密接触AI技术的机会。在这一课程中,学生们通过亲自动手实践,探索语音识别、智能反馈与传感器应用等关键技术,模拟AI助手的交互逻辑,理解AI在生活中的赋能作用。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们设计了一个能够与人进行简单对话的AI机器人,通过这一过程,更深入地了解AI的工作原理,以及对未来生活的潜在应用和风险思考。
新能源与材料实验室则聚焦于海洋能摩擦发电与粒子物理学,引导学生们探索可持续发展的科技路径。课上,老师通过让学生亲自体验静电感应起电机,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与探索欲。在实验环节中,学生们利用摩擦发电机模拟海洋能发电的过程,并分析不同材料对发电效率的影响,让他们领悟新能源技术的基本原理,增强对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的认知。
生物基因实验室以“探索眼睛的奇妙世界”为主题,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生命的奥秘。在课堂中,他们观察光线如何进入眼睛并形成视觉信号,通过角色扮演和小组实验增强理解。学生们拼装了一个完整的眼球模型,模拟了眼睛的结构和光学成像原理,带来了更直观的科学体验。
建筑与结构实验室让学生们在穹顶建造中了解建筑设计与结构力学的基本原理。通过动手实践,学生们利用木块设计并搭建了小型穹顶结构,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升了空间想象力与动手能力。
在地球环境开放空间,学生们利用模拟地球气候系统探索气候变化的成因与影响。动手组建气象监测系统,分析真实环境数据,让他们意识到科学探究和环保责任的重要性。
通过此次科创实践活动,学生们不仅学习了实验工具的使用与科学研究方法,更在团队合作中培养了严谨、创新的科学态度,以数据验证假设,通过合作解决问题,提升了“将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核心素养。
“每周半天计划”不仅是课堂的延伸,更是学生成长的催化剂。深圳外国语学校将继续创新实践形式,期望让更多学生在真实场景中触摸科技的脉搏,成长为兼具理性思维与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人才。通过这样的探索和实践,学生们为未来的科学与技术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自己的未来打下了广阔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