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首个工业大模型“百工大模型”成功备案,助力智能制造创新
时间:2025-02-28 11:00
小编:小世评选
近日,上海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正式公布了新一批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的备案信息,其中,长宁区企业羚数智能的“百工大模型”凭借其卓越的表现顺利通过备案,成为上海首个成功备案的工业垂类大模型。这一成就标志着上海在智能制造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促进了工业与数字科技的深度融合。
自2023年大模型技术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发展以来,各行业逐渐涌现出大量应用产品。但随着大模型技术的日益复杂和广泛应用,各类模型的合规性与安全性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因此,国家网信办于2023年启动了生成式大模型备案工作,以便从根本上确保模型的专业性与合规性。根据统计,目前全国通过备案的模型仅有300余款,而2024年申报项目的通过率更是低于30%。这个令人担忧的数据表明,在如此高的门槛下,具备工业应用能力的大模型更是属于“稀缺品”,其占比在全国备案模型中仅为2%。
羚数智能联合创始人陈忠杰生动地比喻道:“这就像为工业AI发放‘医师资格证’,模型不仅需要掌握前沿技术,更要深谙工业的‘临床经验’。”为确保“百工大模型”的专业性,团队对语料库进行了严格的双重校验,合格率高达98%,这就像医生必须掌握精准的解剖知识一样,只有这样才能为工业领域提供准确的服务。
与一些通用大模型仍在比拼知识广度不同,“百工大模型”专注于工业深度,深入挖掘各类工业应用场景。在振华重工的智能车间,该模型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有效协调设计、采购和生产的全流程,项目调整效率提升幅度达50%,赢得了工程师们的广泛赞誉,称其为“永不疲倦的超级助理”。
“百工大模型”所展现的特有优势体现在多个方面。在专业场景的适配性上,该模型聚焦于设计、制造、物资管理等关键环节,能够处理如大型装备协同制造中的动态参数调整、船舶专业图纸的理解和应用等复杂任务,这些都是通用模型难以应对的深度专业化需求。在输出结果的可靠性方面,该模型结合了工业机理与多模态数据,有效规避了通用模型在生成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工业幻觉”,确保了高可信度的输出结果。,在算力资源的使用上,“百工大模型”采用了“工业基座+领域微调”的架构,使算力利用率高达97.6%,训练成本较通用模型低40%以上,这为制造企业降低了应用成本,解决了工业大模型应用落地的重要问题。
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百工大模型”已覆盖超过40个专业场景,并与振华重工合作打造的“ETO制造交付智能体”还斩获了世界人工智能大会SAIL之星大奖,成为中国信通院认定的示范案例。这项技术不仅提升了企业工作效率,也让相关人员能迅速获取优质的支持与建议。某装备制造企业技术负责人分享道:“过去调节参数犹如大海捞针,而现在AI能给出精准的建议,图纸审核时间从3天缩短至2小时。”
展望未来,上海的“人工智能+”行动计划将在2025年重点发展智能制造这一核心领域,羚数智能正全力推进AI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他们的服务目前已覆盖如振华重工、中国电气装备集团等多个行业龙头企业,在重型装备和电力设备等领域形成显著的示范效应。企业负责人表示:“我们正努力将‘上海经验’转化为行业标准,未来计划基于‘百工大模型’开发更多‘即插即用’的解决方案,让更多制造企业以低成本享受高效服务,从而推动上海成为全球AI创新的枢纽。”
这一场工业智能化的“上海速度”,不仅是在推动技术的落地和应用,更是在深刻变革“中国智造”的内涵。随着AI技术不断渗透到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未来每个工厂都能拥有一个“数字老师傅”,为企业的生产与创新保驾护航,开启全新的工业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