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将全面推进AI赋能教育,打造高质量数字化基础教育新生态
时间:2025-02-21 17:50
小编:小世评选
近年来,人工智能(AI)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重塑各个行业,教育领域也不例外。随着市教委将AI赋能教育的发展提上日程,北京市正在构建一个高质量的数字化基础教育生态,为未来的教育改革注入新的活力。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市教委主任李奕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杂志上详细阐述了这一转型过程的战略和目标。
探索数字化转型的方向
2025年,即“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成为了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节点。李奕主任指出,随着AI技术的快速演进,教育需求的变化驱动着技术的创新,北京市教育领域亟需应对新的挑战与机遇。市教委于去年年底发布了两个有关“AI+教育”的关键文件,系统性地规划了未来的实施路径。这些文件的发布,标志着北京市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应用将逐步实现规模化、系统化、常态化,为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教师的教学方法带来深入变革。
具体而言,市教委正在积极推进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整合,目标是建设“人工智能+教育”示范应用基地,形成健全的AI教育生态。这不仅包括构建大模型训练数据集、搭建AI大模型测试场,还包括利用AI赋能教师专业成长、提升学生身心健康等多方面。李奕主任强调,教育的数字转型不仅依赖于技术的发展,更应该从教育的根本问题出发,关注如何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
深入实践与应用
在实际操作层面,北京市在推进“数字学校”转型与智慧学苑构建方面积极探索,致力于改善教育服务体系。例如,北京市构建了覆盖全学段和全学科的数字课程体系,以期打造“全天候、超市式”的教育服务。这种转型不仅提升了教学效果,也促进了教育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标杆案例的推广。在此背景下,智慧教育场景不断涌现。教师们被鼓励运用数字技术创新课堂形式,如双师课堂、翻转课堂等,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
景象一:在即将于2024年秋季学期开始的课间活动中,北京市首度引入“课间机器人”,这个小伙伴将在课堂与校园生活间架起桥梁。它不仅可以提醒同学们注意安全,还能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解答学业难题,甚至作为运动伙伴陪伴同学们进行户外活动。通过这一创新,北京市尝试打破传统学习的界限,拓展学生成长的空间,有效促进“五育并举”。
同时,各区各校也在积极构建“校园大脑”,通过整合各类资源,推进智慧校园示范校的评选与建设。目前,北京市已有91所中小学被认定为智慧校园示范校,标志着集成智慧教育元素、提升教育质量的努力正在取得成效。
培养未来创新人才
教育的转型不仅是技术的升级,更是对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革新。李奕主任指出,走向人工智能时代的学生应具备何种素养,成为了教育的全新命题。首都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不仅需要学科知识的积累,还要注重人工智能思维的启蒙与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通过丰富多样的课程设置,结合信息科技课程与实践课程,北京市教育体系将帮助学生逐步建立人工智能素养,提升应对未来社会的能力。
北京市正在充分利用领域内的顶尖资源,探索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新机制。通过教育集团的搭建和各类拔尖人才培养项目,旨在为有潜力和志趣的学生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这意味着,教育不再是“一刀切”的模式,而是更加个性化、定制化的学习体验,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他们的成长路径。
北京市在数字化转型与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过程中,正不断打造高质量的教育新生态。这一系列的措施不仅体现了科技与教育融合的趋势,也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参考。教育的未来在于不断探索与创新,只有在人工智能的助力下,才能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更好的土壤与空间,培养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