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蓬勃发展,专家建言加速技术创新与应用场景扩展
时间:2025-02-21 00:30
小编:小世评选
随着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成功召开,人工智能(AI)作为推动社会变革的核心力量,正引发科技、经济、文化等多领域的深刻变革。从手势控制机器人到5G智能巡检机器人,各种新兴技术的展示不仅展示了技术的魅力,更标志着人工智能已逐渐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随着行业的发展,中国的人工智能新应用场景层出不穷,亟需专家和学者的建言献策,以推动技术创新与落地。
在202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开展“人工智能+”行动,重点培育未来产业。如何加速人工智能技术的自主创新,加强上下游产业链的发展,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全国政协委员及多位专家就此话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
鲍虎军教授指出,中国具备向人工智能产业转型的良好基础,拥有庞大市场和丰富的数据资源,但仍面临核心技术不足的挑战。他强调,必须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投入,强化技术研发,尤其是在国产芯片和智能模型的创新上下功夫。他还建议,推动高校与企业的合作,通过优化创业环境,为初创企业提供更多资金和政策支持,使其能在市场中更好地发展。
赵晓光研究员则提出,人工智能技术尤其是大模型的创新需要依赖良好的技术生态和政策支持。他强调,应通过聚集资源、推动各大区域先行先试,加快通用大模型的研发,从而促进具身智能的产业创新。他认为,人工智能的前景与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成功密切相关,推动“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将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并推动产业和技术的进步。
韩民春教授则提醒,目前我国人工智能人才的短缺回阻止其快速发展。他建议建立“人工智能+战略性新兴人才”的培养体系,重视多学科交叉的人才培养。同时,鼓励高校与企业展开深入合作,以适应未来产业发展需求。
在产业的发展政策方面,赵晓光强调,技术成果的转化至关重要。我国需要构建一个有利于创新成果落地的环境,这包括政策支持、资本投入及知识产权保护。他建议,应出台更为完善的政策措施,鼓励新型研发机构和企业建立产学研联合实验室,打通技术成果转化的各个环节。
鲍虎军还提出,人工智能的发展需要在伦理与法律方面的深入研究。当前,数据隐私和算法滥用等问题日益引发社会关注,亟需建立清晰的法律法规框架来指引行业健康发展。他建议,必须加强对人工智能的伦理治理,建立风险评估机制,同时鼓励企业自律,营造良性的竞争生态。
针对人工智能在各行业的应用,韩民春认为,推动人工智能与传统产业的深度结合,将为实现现代产业体系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他建议部门加强引导,鼓励金融领域率先应用AI技术,提升信贷评估和风险管控的效率,通过智能化手段推动产业整体升级。
展望未来,专家们认为,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的腾飞需要政策、技术与市场的良性互动。鲍虎军提出,要深入挖掘新的应用场景,通过智能化来提升不同产业的效率,应对国家重大需求。同时,赵晓光强调,在企业实际运营中,数字化转型是不可或缺的环节,企业应积极推进流程的数字化,以形成适合AI处理的高质量数据。
中国人工智能产业正迎来蓬勃发展的时代,技术创新与多场景应用的拓展将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随着政策的逐步完善与市场的不断扩张,可以期待在不久的将来,人工智能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与经济发展,为实现科技强国的愿景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