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推出低成本AI大模型 引发美股科技股大跌与投资警惕
时间:2025-02-11 21:30
小编:小世评选
不久前,中国AI公司深度求索(DeepSeek)推出的一款低成本 AI 大模型,很快引起了全球科技界和金融市场的剧烈反响。这一产品以其“1/18 的训练成本、1/10 的团队规模以及相近的模型性能”震撼业界,其成功转变了人们对人工智能大模型构建的传统认知,也引发了专业人士对美国科技市场的深刻反思。
自从2022年全球范围内因 ChatGPT 引发的人工智能热潮以来,市场对大模型的拿捏越来越趋于“堆算力”的思维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企业往往认为要获得优质的人工智能产品,仅有高昂的资金投入和巨大的算力需求才可能实现。当 DeepSeek 以极低的成本公布其成果后,市场开始质疑之前那些大型科技公司在构建类似产品时的巨额投资是否合理。
在随后的交易日中,美国股市感受到这一消息的冲击,科技股纷纷迎来大幅度下跌。英伟达,这家市值最高的科技公司,其股价在当天创下了16.97%的降幅,市值瞬间蒸发近6000亿美元,成为美国上市公司历史上单日最大市值损失的记录。这一现象从侧面反映出投资者对人工智能行业信心的动摇。
分析师们指出,DeepSeek的理念不仅是对资源的高效利用,更重要的是颠覆了当前主流人工智能产业链的投资逻辑。过去两年中,西方金融市场对人工智能的炒作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许多公司尤其是初创企业在缺乏成熟产品的情况下也能在短时间内获得巨额融资,促使投资者逐渐忽视了对基本面的理性分析。根据统计,2024年全球人工智能初创公司的融资总额已超过1000亿美元,但相当一部分资金并没有用于真正的技术研发,而是转向了市场推销和资本操控。
另一方面,尽管科技公司股价在一段时间内有显著表现,吸引了众多投资者跟风购入,但不可忽视的是,诸多公司市盈率异常高,实则隐藏着重大的投资风险。尤其是当市场情绪转向之际,这些被过度追捧的科技股可能面临剧烈的回调。
西方的媒体和投资界不断鼓吹一个充满希望的人工智能未来,并乐观预测在高科技驱动下,人工智能将实现普惠人类。这种盲目的乐观往往与现实相背离,滋生出不理性的投资行为。近年来,很多知名科技公司自信满满地宣称即将实现的重大技术突破,却仍停留在探索阶段。例如,Meta在元宇宙领域投入巨资,却因技术瓶颈面临频频挫折,让人对其未来前景产生疑虑。
有分析人士表示,当前美国股市中的“技术未至,估值先行”现象,反映的是西方金融资本对人工智能进行“金融炼金术”的隐秘逻辑。这种技术的应用逐渐偏离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本意,而成为了维持市场高估值的工具,给投资者带来了极大风险。
这样的局面令人不禁联想到20世纪初的美国科技泡沫,彼时许多科技企业经历了疯狂的股价上涨,最终随着泡沫破裂,造成了巨大的市场创伤。因此,今天的科技股如果不及时纠正其过度炒作和不理性行为,之后的市场波动也将重演当年的悲剧,给全球经济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DeepSeek的成功不仅是对当前人工智能产业格局的挑战,也向市场传达了一个重要的信号:科技的开发和应用必须扎根于社会需求与生产力的真正发展,只有这样,人工智能才能真正发挥它的价值。未来的投资决策应更加注重技术的长期价值,而非短期的市场情绪;否则,潜藏的巨大风险或将让投资者在未来的日子里深感悔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