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新春第一会聚焦人工智能 力争高质量发展新支柱
时间:2025-02-07 08:10
小编:小世评选
2024年2月5日,广东省召开新春首会,这是连续第三年聚焦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会议。今年的会议特别强调了“人工智能”这一主题,反映出省领导对这一领域发展的重视和期待。
省委书记在会上指出:“人工智能正在引领产业变革,逐步将机器人时代带入现实。广东凭借机电和数字技术的双重优势,必须在人工智能及机器人领域集中发力,力图构建一个高技术、高成长、大规模的产业新支柱。” 这是对广东未来发展方向的明确指引。
会上,三家代表性企业备受关注,它们分别是华为、深度求索(DeepSeek)和宇树科技。这三家公司均在近期的行业讨论中频频出现,尤其是DeepSeek,作为一个不断崛起的人工智能公司,已经在全球科技股中引起了震动。这样的成就让人不禁对广东的人工智能现状产生思考。
实际上,广东在人工智能的产业基础上是不乏优势的。根据最新数据,截至2024年10月底,广东境内的人工智能相关组织已达近28万户,占全国总量的14.7%,展现出强大的产业基础。随着DeepSeek等公司的崛起,有人开始关注广东是否在这场新一轮科技竞赛中“失落”。DeepSeek虽然其创始人梁文峰来自广东湛江,但公司却在杭州成立,似乎暗示着广东在这一领域的发展机会正在流失。
不仅是DeepSeek,近年来在人工智能领域崭露头角的“AI六小虎”,如零一万物、MiniMax等公司,均来自北京和上海,未见一家是广东企业。这也让人不禁想起一系列“生于广东、成于外地”的故事,尤其是月之暗面创始人杨植麟,他的创业路径同样与广东密切相关。这些现象无不让人感受到“广东大模型三杰”的遗憾。
广东对人工智能的渴望由来已久。早在2023年,广东就发布了《关于加快建设通用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引领地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希望打造“通用人工智能最强省”,并将目标设定为到2025年产业规模突破3000亿元。经过一年的努力,目前广东已发布64个大模型,位列全国第二。面对北上广等地的激烈竞争,广东与前列城市在大模型数量上仍有显著差距。这反映出广东在高端技术创新及核心技术突破方面所面临的挑战。
在大模型的研发和应用中,资源配置也表现出各地的不同。北京更侧重基础研究的创新突破,而上海则在大模型应用上的全链条支持上表现突出,广东则试图通过激发产业集群效应推动技术升级。但当前的状态是,广东的工业大模型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在大型语言模型领域的领先地位。
除了技术应用上的短板,广东的高校资源对人工智能产业的支撑也相对薄弱。尽管在不断建设大学来增强基础科研的努力,但与北京、上海的创业生态圈相比,广东的顶尖高校所产生的科技创业活力仍显不足。正因如此,广东在大模型领域的成长路径和其他城市的竞争力较难形成合力。
在杭州,拥有华中科技大学、浙江大学等顶尖高校所构建的创新生态系统,已成为城市创业和产业升级的强大助推器。相比之下,广东需要在持续劳动和资源整合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人工智能新技术的应用边界。
儘管当前仍面临挑战,广东的企业和创新能力不容小觑。随着人工智能向更深层次渗透,自动驾驶、机器人等领域的快速发展为广东带来了新的机遇。小鹏汽车的董事长何小鹏指出,智能驾驶和机器人领域正期待广东企业的破局与引领。
在制造业与人工智能的融合上,广东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根据数据显示,广东制造业的增加值占全国的1/8,拥有强大的工业基础为人工智能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市场需求和产业基础的结合,正是推动广东在人工智能领域发展的强大动力。
为了真正实现高质量的发展,广东需要加快在技术研发、企业创新和政策引导等方面的协同推进,促进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能力的提升,鼓励企业抓住新机遇,积极探索多层次、大范围的合作与共享,广东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打破“失落”的局面,迈向更高的技术高地。
在新春之际,广东必须将人工智能作为高质量发展新的支柱,全力以赴迎接这一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