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拟立法封禁中国人工智能,恐迈向闭关锁国之路
时间:2025-02-05 15:20
小编:小世评选
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美国的种种行为让人不禁联想到闭关锁国的历史教训。近年来,中国的人工智能产业迅速崛起,特别是春节期间,中国企业“深度求索”(DeepSeek)推出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模型在国内外引发了广泛关注,甚至被英媒《金融时报》称赞为具有颠覆性的回应,彻底改写了美国在该领域的主导地位。据悉,这款中国模型不仅性能强劲,而且成本远低于美国同类产品,让美国在技术竞争中面临严峻挑战。
面对这种局面,美国采取了严厉的措施来遏制中国的技术进步。近期,美国国会参议院情报委员会提出了《2025年美国人工智能能力与中国脱钩》法案,试图通过立法手段限制美国与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合作。这一法案的核心内容包括全面禁止美国人在中国开展与人工智能有关的活动,禁止任何形式的资金流动和技术转移,甚至将中国的“深度求索”模型列为禁用对象,并对中国企业在美活动进行强力打压。
法案的提出者,来自共和党的参议员乔什·霍利,毫不掩饰地表示,该法案旨在彻底“断绝”美国与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联系。对于这一法案的后果,许多评析人士表示担忧,认为如果成功通过,将助长美国闭关锁国的趋势,进一步加剧中美在科技领域的对立。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法案的推出并非孤立事件。美国在科技领域的恐慌早已显露无遗,尤其是在面对中国科技进步的过程中,频繁的制裁与打压反映了其内心的不安。美国一方面高呼“公平竞争”,另一方面却急于封堵中国的技术发展,这种“自我保护”式的做法暴露了其真正的心理状态——当发现中国在某些领域已取得进展时,不是寻求追赶,而是一味封堵,对他国的发展进行打压。
这种极端的保守思维不仅在科技领域显现,在贸易、外交等方面也同样有所体现。美国试图通过关税、制裁等手段来维护其所谓的“优越地位”,但这些做法终究都是在以牺牲全球合作为代价。回顾历史,闭关锁国的结局往往都是自我孤立,失去国际竞争力。现今的美国,若继续走下去,将在科技竞争中失去与中国的良性互动机会,同时也将逐步失去国际声望。
美国的这种做法,让人不得不思考,一个国家若缺少了开放与合作,如何才能保持其科技的持续发展?在全球化大背景下,科技进步本应是各国合作交流的成果,然而美国却选择了推行“美国优先”的政策,试图通过排他性措施来削弱竞争对手,这种是一种短视行为。历史上,很多国家因过度保护而导致经济的滞涨,美国的做法是否也将重蹈覆辙?
可以说,美国对中国技术进步的惧怕与打压,其背后反映的是对自身创新能力的挑战。当自身的创新力不足时,企图通过立法、经济制裁等手段来抑制他国的发展,显然是对于自身落后的无奈和恐慌。正如一些评论员所言,美国的这一系列行动,实际上是在展示其科技泡沫正逐渐被戳破的现实。
美国立法封禁中国人工智能的做法,显然是在为国内的技术发展挖掘障碍。闭关锁国只会使美国在全球竞争中愈加孤立,反而给中国等其他国家提供了机会,寻求适合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正所谓“一鲸落,万物生”,当美国走向闭关,其他国家的蓬勃发展或将迎来新的篇章。在这一过程中,国际社会的合作与交流仍将是推动科技进步的重要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