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研究团队呼吁联合国纳入地球轨道保护为可持续发展目标
时间:2025-01-31 16:10
小编:小世评选
近日,一组由国际研究人员组成的团队发起呼吁,建议联合国将地球轨道保护纳入可持续发展目标,以应对日益严峻的太空垃圾问题。这个倡议由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JPL)、英国普利茅斯大学和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专家们联合提出,显示出跨国界、跨学科的科研合作对于全球性问题的重视。
随着卫星技术的不断发展,地球轨道上卫星的数量急剧增加。目前,太空中的小型卫星群体已成为互联网连接、气象监测、全球定位等重要基础设施的关键组成部分。问题也随之而来——卫星的快速增多导致了太空垃圾的严重积累。数据显示,15年前地球轨道中的卫星数量不足1000颗,而这一数字已经超过了1万颗,预计未来这一趋势还将持续上升。
许多曾经发挥功能的卫星在完成任务后,成为了漂浮在太空中的无用碎片。这些太空垃圾不仅本身是一种威胁,且由于轨道碰撞可能进一步产出新的碎片,形成更为复杂的空间垃圾问题。太空可持续性专家梅丽莎·奎因(Melissa Quinn)指出:“将专门针对太空保护的目标纳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是保护这一关键环境的重要一步。太空不再是无限的前沿,而是由于人类活动而变得有限的资源。”
自从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卫星——“斯普特尼克”号以来,太空技术已经融入现代生活的各个方面,如电视、互联网、导航等。随着人类对太空的过度开发,也是时候重新审视我们的行为对这一生态系统可能造成的影响。奎因表示:“保护太空不仅关乎宇宙本身,更直接关系到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系统的长远韧性与公平性。”
在2015年,联合国制定了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SDG),这些目标涵盖了消除饥饿与贫困、改善医疗与教育、实现性别平等、保障清洁水与卫生等多个领域。研究团队认为,纳入太空保护可提供必要的全球行动框架,以期在治理太空垃圾问题方面进行协调和合作。
现有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中,有第14号目标专注于保护海洋生物,涉及全球海洋塑料污染问题。这一生态难题与太空垃圾的增多在某种程度上是相似的,尤其是在资源的过度利用和环境的持续恶化方面。研究团队提到,从海洋垃圾管理中吸取的经验教训,可以为避免“又一场地球危机”提供有效的参考。
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的遥感与地理空间科学讲师托马斯·道林(Thomas Dowling)强调:“过去,人们曾一度将海洋视为取之不尽的资源和垃圾场,但这种看法已经被彻底推翻,许多海洋环境正在受到破坏。根据估计,每年有超过800万吨塑料垃圾流入海洋,造成了严重后果。我们不能再让认知的错误延续到太空领域。”
近年来,太空可持续性专家们不止一次发出警告,地球轨道上的太空垃圾日益增加,已对空间安全构成重大威胁。据欧洲航天局的统计,目前地球轨道上有约40,500块直径超过10厘米的失控碎片,以及1,100,000块直径在1至10厘米之间的碎片,甚至还有多达1.3亿块直径小于1厘米的微小碎片。这些碎片以每秒约8公里的速度围绕地球运行,构成了潜在的碰撞威胁。
专家们还提到,太空污染的另一个隐患是卫星再入地球大气层时产生的化学物质。卫星在大气中燃烧时会释放氧化铝等化合物,这些物质可能破坏臭氧层,并且影响地球的光反射能力。各项研究警告,如果不采取有效的减缓措施,卫星再入可能会干扰《蒙特利尔议定书》在保护臭氧层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并加剧当前的气候变化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梅丽莎·奎因再次强调:“卫星的迅速部署显著增加了碰撞和碎片的风险,2024年我们观察到每颗卫星在近地轨道的近距离接触次数同比增长了17%。除了超过12,500颗在轨航天器,仍有3,300多颗已被遗弃。全球必须加强合作,以确保太空的安全性、可持续性和可靠性。”
在全球面临气候变化、资源枯竭等多重挑战之际,地球轨道的保护显然应该纳入更广泛的可持续发展范畴。联合国如何回应这一呼吁,将不仅关乎太空的未来,更关乎地球的命运。我们期待着各国能在这一关键问题上达成共识,携手应对即将到来的挑战,为后代创造一个更安全和可持续的太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