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安卓手游下载、分享游戏攻略、电脑硬件资讯、数码科技最新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硬件资讯 > 《标识办法》今日正式施行:加强AI生成内容监管,防范假新闻传播

《标识办法》今日正式施行:加强AI生成内容监管,防范假新闻传播

时间:2025-09-04 05:00

小编:小世评选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AI生成的内容已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文本创作到图像与视频生成,甚至在各类社交上的应用,AI的便利性提升了人们的生活质量。AI生成的内容也带来了不少困扰,尤其是虚假新闻和不实信息的传播,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国家网信办等四部门联合发布的《标识办法》于今日(9月1日)正式实施,标志着对AI生成内容监管的新阶段。

此次《标识办法》的推出,主要旨在增强公众对AI生成内容的辨别能力,防止假新闻的传播,维护社会信息环境的健康。近年来,许多利用AI制作的虚假信息、谣言频繁出现在网络空间,尤其是在重大公共事件发生时,虚假的图像和视频更是引发了社会的恐慌和误解。

例如,在今年1月的西藏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时,一张流传甚广的“埋在废墟中的小男孩”照片在网络上传播。尽管画面中的“小男孩”身上标志着明显的AI生成痕迹(例如多出几根手指),但初期仍吸引了大量网民的关注,导致公众对这条虚假信息的错误理解。因此,为了有效遏制此类现象的发生,《标识办法》提出了对AI生成的内容进行标识的强制要求。

根据《标识办法》的规定,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包括文本、图片、音频、视频和虚拟场景等多种信息形式。这些生成内容在使用时必须包括显式和隐式的标识。显式标识是指在生成合成内容时,用户可以直观地看到的标识,比如文字、声音或图形等方式的呈现,而隐式标识则是在生成内容的文件数据中嵌入不易被察觉的信息。这两种标识的结合,既能有效减少对用户体验的干扰,又保障了相关监管的可追溯性。

法律专家指出,显式标识的设置可以直接提升用户对内容来源的认识,确保公众的知情权得到保护。而隐式标识则在数据追踪和核查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一措施的实施,旨在提高公众的信息屏蔽能力,降低AI生成不实信息的影响,进而维持社会的良性信息生态。

《标识办法》还强调了全链条责任的监管,从生成到传播实现闭环管理。对于个人用户在进行文字创作时,如果不侵犯他人权益,则不需要进行特别标识。但对于组织和企业,他们在使用AI生成内容进行信息传播时,必须严格遵循《标识办法》的要求,对生成内容主动声明并使用服务提供商提供的标识功能。

在追责方面,《标识办法》明确,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进行恶意删除、篡改、伪造或隐匿生成合成内容的标识。同时,用户不得为他人实施类似行为提供技术支持或服务。这些规定的实施,有助于为AI生成内容的治理划定清晰的法律红线,形成更加完善且具约束力的监管机制。

需要注意的是,《标识办法》的实施并非是人工智能内容治理的最终方案,而是当前阶段适应我国AI发展需求的治理方法。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可能还会有更多针对AI生成内容的法律法规相继出台,以更为全面地保障公众权益,并促使人们提高对AI生成内容的辨识能力。

《标识办法》的正式施行,是我国在当前AI内容治理方面迈出的重要一步。这项政策不仅提升了公众对AI内容的认识与理解,更为遏制虚假信息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法律环境。展望未来,随着相关法规的不断完善和公众意识的提高,我们可以期待一个更加健康、有序的信息传播环境。

精品推荐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更多

热门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