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助力地缘研究新变革——访华东师范大学胡志丁教授
时间:2025-07-26 09:15
小编:小世评选
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飞速发展,地缘研究正在迎来一场深刻的变革。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副院长、地缘环境智能计算实验室主任胡志丁教授,对这一变革有着独特的见解。他认为,人工智能不仅能够打破现代学术分科的局限,还能为区域国别学提供强大的赋能,推动这一领域的跨学科整合与创新。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胡教授指出,人工智能的出现极大程度上改变了人文地理学的研究范式。在过去,研究者们在进行国家或地区的地理分析时,必须全面掌握诸多元素,包括自然地理特征(如地形地貌、气候水文)、人文社会经济条件(如人口结构、产业布局),甚至还要深入分析城市体系、交通网络、对外经贸关系和政党政治动态等。这样的综合性研究往往需要多学科的知识支持,包括政治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
基于自己在研究缅甸、日本等国的经验,胡志丁指出,传统的世界地理研究常常受到研究人员的学术背景和信息获取能力的限制。他说:“在人工智能技术普及之前,学者们完全依赖于人工积累,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来构建他们的知识体系。”这种研究模式导致学界形成了特定的学术分工。例如,某些高校的研究团队因历史积累与学科特色,形成了对特定区域的研究优势,而研究者在短时间内消化多国别、多领域的海量信息则显得极为困难。
胡志丁又提到,现代学术分科体系的影响使得历史学与地理学等姐妹学科之间渐行渐远,导致研究要素 fragmented 的情况日益严重。以中美关系为研究案例,传统研究往往只关注贸易冲突或科技竞争等单一方面,缺乏更全面的视角。而“从世界地理到国别地理环境研究”的课题,正是为了打破这些学科间的壁垒,通过整合多维要素来产生更为全景的分析。胡教授强调,在百年大变局的历史背景下,研究全球地缘环境变迁对国家行为的影响变得尤为重要。
在谈到 AI 技术在研究中的实际应用时,胡志丁教授表示,构建一个及时、准确和有效的知识库至关重要。他的团队选择了缅甸作为研究的初步案例,利用多年来对该国的研究积累,整合了大量材料,包括历史文献、研究论文、新闻报道和经济数据等。“这些资源以往需要耗费大量人力进行分析,通过智能工具的使用,这一过程被大幅简化。”他说。
例如,胡教授的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文档解析工具,将文献转化为可检索的轻量文本,同时建立自动爬虫系统,以实时抓取与缅甸相关的媒体报道。通过这些智能化的方法,研究团队能够建立多源信息交叉验证的机制,使得研究结果更具准确性和时效性。
在具体的应用分析中,胡志丁教授的团队已经开发出多种模型,包括地缘风险评估模型和趋势预测模型。这些模型能够量化分析政治稳定性、外交关系等关键指标,并实现国家间互动关系的可视化监测,以应对重要政策变动或突发事件带来的挑战。
胡志丁教授也强调,在 AI 应用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例如信息茧房效应可能加剧已有的认知偏见,算法引发的社会数据代表性问题等。因此,他指出:“智能技术是研究工具,而非替代者,学者的专业判断仍然是核心。”他呼吁,研究者需与 AI 技术形成一个协同的研究体系——“人类智能+人工智能”,将机器的处理能力与人的理论视野相互结合,推动学术创新。
人工智能作为一项崭新的技术,正在为人文地理研究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胡志丁教授对未来的期待不仅体现在技术本身的应用,更在于如何将技术与人文研究充分结合,形成新的学术范式,为区域国别学的发展提供更高效、更全面的研究路径。随着学术界对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深入理解和应用,未来的地缘研究将能够更好地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形成更加完整和深刻的学术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