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科学大奖十周年庆典在沪举行,聚焦前沿科学与人工智能探讨
时间:2025-07-11 15:50
小编:小世评选
近日,未来科学大奖十周年庆典在上海盛大举行,这一重要的科学盛会吸引了近20位历届获奖人亲临现场,并汇聚了来自国内外10多所顶尖高校的科学家与研究团队。本次庆典汇聚了生命科学、量子计算、高温超导、化学催化以及人工智能算法等多个前沿领域的学术领军者,通过多元化的形式促成思想的碰撞与交流,展现了科学探索的魅力和价值。
在开场致辞中,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2022年度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获得者杨学明对未来科学大奖的创立与发展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表示,过去十年中,未来科学大奖见证了中国基础科学研究的卓越进步。特别是在本次庆典上,组委会打破了传统学术报告的框架,围绕“未来”这一核心主题,邀请了生命科学、物质科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等五大领域的顶尖学者,采用五场专题论坛与双报告相结合的形式,深入探讨前沿科学话题。
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的副所长丁洪在致辞中也提到,过去十年中,未来科学大奖评选出了39位杰出的获奖人,并在此庆典上迎来了17位获奖代表,共同构建了一幅璀璨的科学星空图。此次庆典不仅为学者们搭建了一个跨学科的交流,同时也为科学探索与公众认知之间架起了桥梁。
在五场专题论坛中,人工智能成为了大家讨论的热点之一。在“塑造未来生物学—生命科学专场研讨会”上,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提到,人工智能在生物学研究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能够通过三维结构推测生物的功能。他鼓励科研工作者,尤其是学生,拥抱AI技术,以拓展科学研究的边界。
在“化学助力美好生活—化学专场研讨会”中,北京大学的高毅勤教授则向与会者介绍了人工智能在分子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应用,包括分子模拟和深度学习模型的最新发展。他强调,AI技术正在推动分子科学的变革,未来有望为化学研究带来新的视野。
而在“数学的未来十年—数学专场研讨会”中,科学家们同样探讨了人工智能在数学研究中的应用。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主任田刚提到,他参与的“AI + 数学”项目正在积极探索,这种跨学科的合作为数学推理能力的增强提供了新的可能。
清华大学教授朱军在“安全护航AI未来—计算机科学专场研讨会”中,具体分析了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潜力与挑战。他指出,尽管技术发展迅速,但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他提倡加强校企合作,利用企业的数据优势与高校的人才资源,共同推动人工智能的安全研究,探索更为健康的AI发展方向。
在“未来已来:量子、超导、核聚变—物理专场研讨会”上,与会者共同展望了物理学的前沿发展与未来前景。张杰教授认为,2022年实现的核聚变比能量输出大于输入是重要的里程碑,预计在未来20年内,核聚变能源将可能进入日常生活,为未来的科技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薛其坤校长也对受控核聚变的前景表示乐观,并预测其成功将永久解决人类的能源问题。
在庆典的闭幕致辞中,香港中文大学校长卢煜明宣布,庆典系列活动将于今年10月在香港达到高潮,为即将举行的2025未来科学大奖周做好准备。预计届时将邀请近百位国际科学家,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顶尖学者,分享科学研究的最新突破。特别设立的“十周年专场”将邀请国际知名奖项代表,深入探讨世界级科学奖项的创建经验及其对科研创新的推动作用。
本次未来科学大奖十周年庆典,不仅为学术界的领军人物提供了一个分享与交流的机会,也促进了科学思想与公众认知的结合,标志着中国在全球科学界的崭新面貌和不断提升的影响力。未来,让我们共同期待科学带来的更多可能,推动人类社会进入更加繁荣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