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知识产权局推进“人工智能+”知识产权服务模式建设 助力创新与数据价值释放
时间:2025-07-11 15:45
小编:小世评选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各行各业的创新提供了新的动力,尤其是在知识产权领域,AI技术的应用正在改变传统服务模式。国家知识产权局(以下简称“国知局”)于近期发布了《关于开展“人工智能+”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应用场景建设的通知》(简称“通知”),旨在加速人工智能技术与知识产权服务的深度融合,全面释放知识产权数据的潜在价值。
该通知明确提出要构建“技术-资源-场景-产品”四位一体的服务模式,并围绕六项主要任务进行推进。这六项任务包括:培育高价值专利、服务创新创造、促进成果转化、加强维权保护、提升管理效率、保障数据安全。国知局希望通过这些任务的实施,推动知识产权领域数字化转型,提高社会和经济效益。
人工智能的多重应用场景
国知局的“通知”明确要在知识产权数字化转型中,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的优势,具体应用场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培育高价值专利:借助人工智能分析知识产权数据,自动识别技术热点和行业空白点,为企业提供精准指导。在新技术研发初期,AI可以帮助判断技术的可专利性,并为企业制定专利布局策略提供决策支持。
2. 服务创新创造:利用全球知识产权和科技数据,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分析技术发展脉络和趋势,揭示潜在的创新领域。本项举措不仅可以加速研发过程,还能有效节约研发成本,为企业及个人创新提供实质性支持。
3. 促进知识产权转化运用:依托人工智能大模型,国知局将推动专利技术解析以及企业技术需求的数据分析,通过多渠道对接,提升专利转化效率。同时,开发科学可靠的智能化评估工具,帮助企业准确评估知识产权及其价值,为企业融资和市场拓展提供有力依据。
4. 支撑知识产权维权保护:人工智能技术在知识产权维权方面同样展现出巨大潜力。通过图像识别及文本对比等方式,AI能够快速监测知识产权侵权行为,并智能化推荐维权服务机构,帮助企业高效应对涉外纠纷,加大维权力度。
5. 优化知识产权管理效率:国知局计划基于知识产权数据及其背后的技术情报,智能构建企业创新实力评价模型,形成可参考的企业技术画像,为和产业园区的企业选拔提供依据。这一举措将优化政策导向,也能够促进地区经济的健康发展。
6. 强化数据安全保障水平:在数据日益成为新型生产要素的今天,国知局十分重视数据安全。通过构建“人工智能+”的知识产权数据安全体系,保障数据的安全与高效流通,能够促进各类数据资源的利用与共享。
数据汇集与开发利用
进一步提升知识产权服务效能,国知局在通知中强调要促进数据的汇集与融合。以知识产权数据为核心,向产业数据、企业数据等多维数据资源延伸,打破数据孤岛,实现数据的深加工与共享利用。
国知局鼓励各级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积极探索多元数据交流机制,加强跨部门、跨层级的数据互联互通,提升整体业务服务质量与效率。特别是在当前数字化大背景下,推动“一网通办”“跨省通办”等服务模式创新,将有助于实现知识产权的高效管理与服务。
服务质量与产品创新
为确保各项措施的落地见效,国知局将注重服务质量的提升与高价值数据产品的开发。通过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据工具与分析方法,构建智能交互式分析,力争在综合服务方面实现突破。国知局也将组织成果交流与经验分享,促进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以推动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的网状优化。
随着“人工智能+”知识产权服务模式的逐步推广,预计将为创新活动提供强有力的支持。通过智能化、数字化手段,促进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与管理,国知局希望能够为社会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与社会利好。未来,借助这一全新模式,中国知识产权领域的服务水平将大幅提升,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坚实的保障。各省级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应积极响应号召,结合本地实际,推动“人工智能+”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应用场景的建设,为实现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