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等高校发布研究:探讨地缘政治对手在人工智能安全领域合作的可能性
时间:2025-06-05 03:25
小编:小世评选
2025年4月17日,牛津大学、斯坦福大学、兰德公司以及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的学者们共同在arXiv预印本上发布了一篇重要研究论文,标题为《在人工智能安全领域,地缘政治对手可以在哪些技术领域进行合作?》。这项研究围绕当今复杂的地缘政治背景,评估了主要国际竞争对手在人工智能(AI)安全技术领域开展合作的可能性和所面临的挑战。
纵观历史,国际合作在管理新兴科技风险方面并不足为奇。众多专家和学者一致呼吁,面对人工智能所带来的全球性风险,各国应当加强国际合作。亦有许多观点对此持谨慎态度,认为人工智能领域的合作可能对国家安全构成不可接受的威胁。因此,解析人工智能安全研究中影响国际合作风险的技术要素尤为重要。
人工智能安全合作的可能领域
研究指出,人工智能验证机制和共享协议是天然的合作领域。针对人工智能的验证机制的研究,虽然可能涉及一些敏感信息,但经过合理设计,可以降低各方的风险,避免推动对手的危险能力。例如,美国与苏联在20世纪60年代达成的防止核武器误爆的合作,即通过分享相关技术设计,成功避免了紧张局势的意外升级。
而在共享协议的制定方面,这类协议通常关注技术的标准化和成熟领域,风险较小。例如,《开放天空条约》就允许参与国对彼此进行非武装空中侦察,从而建立起军事交互的可预测性。同样,在人工智能领域,各国有可能就特定技术标准的制定达成共识,而不涉及敏感或私人信息的共享。
中美之间的人工智能合作案例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中美两国在人工智能安全研究领域的合作现状。在学术界和工业界,中美研究人员之间的合作频繁,早在2017年,中国便超过英国,成为美国研究人员的最大合作伙伴。在工业界,多家美国公司在中国设立合资企业,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共同进步。例如,比尔·盖茨于1998年创建的微软亚洲研究院,成为推动中国人工智能与全球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重要机构。
在间的层面上,两国的合作相对较弱。尽管如此,中美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对话逐渐加深,例如2024年双方在日内瓦举行的专门对话,标志着高层对话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在2024年11月,两国领导人达成协议,确保人工智能不被整合进核武器控制系统,实现对潜在威胁的有效监管。
风险与机遇
尽管存在人工智能安全合作的潜在领域,但地缘政治对手在此方面的合作仍面临显著风险。本文指出,国家在与竞争对手进行人工智能安全合作时,往往担心合作可能导致以下四类风险:
1. 推动危险能力的全球前沿:某些验证机制的研究可能导致新系统能力的提升,从而在潜在的对手中造成不平衡。
2. 敏感信息暴露:合作开发验证技术可能需要对特定敏感信息进行共享,增加信息泄露的风险。
3. 对手能力的差异化提升:某些验证机制的运用可能意味着对手获得了新的技术洞察,从而增强其战略能力。
4. 提供有害行动的机会:合作过程中可能存在恶意行动者利用规则漏洞,实施不当干预的风险。
因此,尽管在人工智能安全领域的合作是应对全球风险的必要措施,但各国需在推动合作与保证国家安全之间找到平衡。
与展望
牛津等高校的研究强调,尽管地缘政治对手之间在人工智能安全领域的合作充满挑战,但仍有多个领域可以探索,包括验证机制和共享协议的合作。通过精心设计的合作模式,各国可以在遏制信息泄露的同时,促进技术标准化和安全机制的建立。
未来,若能持续推动国际间的对话与合作,利用技术性较低的协议制定等手段,或将为全球人工智能安全的管理开辟新的途径。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国家间的竞争可能在安全领域催生出更具建设性与合作性的关系,为人类共同面对技术风险提供新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