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争相布局“新工科”,迎接2025年变革挑战
时间:2025-03-26 04:30
小编:小世评选
【编者按】
伴随着人工智能和人形机器人迅猛发展的趋势,中国高校将在2025年迎来一次深刻变革。在这一变革的关键时刻,各大高校借助战略灵活性,积极布局新工科,力求在快速变化的教育环境中占据主动,为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做好充分准备。澎湃新闻今天将深入探讨高校如何有效推进新工科的建设,迎接即将到来的重大挑战。
新春伊始,我国多所高校纷纷加快学科结构调整步伐,发展新工科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点。复旦大学提出了以“文科做精、理科做尖、工科做强、医科做新、交叉做活”为方针,计划整合全校资源、重组工科院系,以适应未来产业发展的需要。中山大学校长高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新工科将是学校未来发展的重要增长点,特别是在深圳校区的新布局。南京大学也明确了围绕“新工科”建设加速布局的方向,最近几天其官网频繁发布与新工科相关的计划与扩招消息。
高校集体关注新工科的原因多种多样。政策的引导起到了积极作用。教育部早在2017年就提出了“新工科”建设的共识,该共识强调要培养适应新经济、新技术的人才,以响应国家战略的需求。根据2023年的政策,计划到2025年优化高校20%的学科专业设置,为适应新技术、新产业等发展需求而改革。
人工智能、大数据、新能源等技术的迅速崛起,催生了对高素质工科人才的迫切需求。随着传统产业的智能化转型,工科教育也需与时俱进,更加注重跨学科的融合,以培养适应未来市场的多元化人才。学校在这一背景下开展新工科布局,是为了增强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和吸引力,尤其是在面对招生与就业压力时,工科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普遍优于人文学科与艺术类毕业生,进一步加大了高新工科的追求。
在新工科的推进过程中,高校仍面临众多挑战。尽管不少高校拥有较强的理科基础,但如何打破学科壁垒,整合各类资源,建设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仍然是关键所在。未来新工科的发展不仅需要依赖自身的学科优势,还必须面对如何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专家认为,必须让来自产业的人才深度参与到课程设计以及人才培养过程中,以便让学生真正接触到行业前沿和实际需求。
在此背景下,工科教育可能出现的“工科理科化”问题也引发了广泛讨论。这种现象意味着工科教育在评价体系和运行方式上过于依赖理论,忽视了实践创新;这对于培养真正适应产业需求的人才是极为不利的。为了避免这一问题的加剧,高校需要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深入改革,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更好地适应产业的需求。
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也是推进新工科建设的核心环节。目前,许多工科教师缺乏实际工程技术背景,主要是由高校培养的研究生担任,缺乏在生产和研发一线的经验,难以满足现代工科教育的实际需求。因此,许多高校正在探索让教师在企业或者研究机构进行一定时期的实践,以更新他们的课程理念和教学方式。高校也应鼓励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参与教学,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在中国高校共同发力新工科的过程中,已有不少成功案例显现。复旦大学通过重组工科院系,围绕集成电路、智能材料等领域建立了6个创新学院,形成了各学科间的协同发展。南京大学不仅在苏州校区创建了多个新工科专业,反而还将新工科的建设提升至新的战略层面。
展望2025,未来高等教育的发展将愈加注重新工科的建设。如何有效整合资源、打破学科界限、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是各大高校面临的共同挑战与机遇。在这一过程中,各高校应继续坚持探索求变,不断推进新工科的发展,为培养更多符合未来需求的工程科技人才奠定基础,助力我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占据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