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聚焦人工智能治理 新《标识办法》将于2025年实施
时间:2025-03-15 08:50
小编:小世评选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人工智能(AI)技术引发了代表和委员们的广泛讨论,成为会议的亮点之一。随着AI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在各行各业的应用愈发广泛,但随之而来的风险和挑战也不容忽视。不少代表委员呼吁国家应提升综合治理水平,增强对AI技术的监管,推动科技向善,确保AI产业健康和有序的发展。
在会议上,包括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美的集团副总裁钟铮、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副会长李孝轩等多位委员都对AI生成技术,特别是“AI换脸”和高仿真内容的风险表达了关切,他们认为这些技术可能导致虚假信息的传播与社会信任的破裂,亟需切实的治理对策。
为响应这种社会需求,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与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等联合发布了《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以下简称《标识办法》),该办法预计将于2025年9月1日正式实施。该措施的出台目的在于通过完善AI生成内容的标识机制,加大对生成内容的监管力度,降低其对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
《标识办法》的出台背景是近年来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蓬勃发展,这项技术让用户能够轻松地生成合成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内容。虽然这些技术为经济发展和公众生活的便利带来了积极影响,但也引发了虚假信息泛滥、网络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因此,越来越多的社会各界呼吁加快立法,强化监管,落实责任,以建立一个安全良好的网络环境。
《标识办法》特别强调,内容标识是治理整合的重要手段,能够有效约束和提醒公众辨别生成的合成内容的真实性。其主要内容包括显式标识和隐式标识两种形式:显式标识要求在生成合成内容或其交互场景中以文字、声音及图形等方式明显标注;而隐式标识则是在生成合成内容文件数据中采取技术措施添加的,不易被用户察觉的信息。这种双重标识的制度设计旨在全面提高AI生成内容的透明度,增强用户对信息的辨识能力。
《标识办法》明确了服务提供者的具体责任,比如在提供生成合成内容的同时,必须确保内容中含有符合要求的显式标识;同时,在文件元数据中添加隐式标识信息,并在服务协议中向用户说明相关标识的要求。通过这些措施,期望能够有效引导和规范生成合成内容的行为,降低其潜在的社会风险。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标识办法》对的责任进行了规范,强调互联网应用程序分发在审核新上架应用程序时,必须核实其是否提供人工智能生成合成服务,并要求其提供生成合成内容的标识材料。这意味着,将成为治理的重要一环,通过严格的审核和责任追踪,强化内容生成的合规性。
针对如何合法合规地获取未添加显式标识的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也提供了相应的指导。针对用户主动要求提供的未标识内容,可以在不违反法律法规的前提下进行提供,并要求用户在发布和传播时主动声明生成合成情况并添加显式标识。这一设计旨在在确保标识监管的同时,兼顾用户需求与行业的创新发展。
新《标识办法》的实施,是国家在推动人工智能发展的同时,保护公众权益、维护网络空间安全的重要举措。通过建立科学严谨的标识机制,不仅能够有效防止虚假信息的传播,还有助于推动AI产业的健康发展,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社会各界期待通过这一措施,能够更好地治理AI技术带来的新兴挑战,助力中国在全球的科技治理中占据更主动的地位。
随着《标识办法》的逐步落实,相信在未来的网络环境中,公众将能更加清楚地辨识和使用AI生成的内容,享受技术带来的便利,同时也提升社会的整体信任度,为科技向善的发展道路铺平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