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朝阳:DeepSeek助推中国AI发展,融合中华文化与创新技术
时间:2025-03-15 04:00
小编:小世评选
近日,由浙江大学医学院的朱朝阳教授主讲的公开课引起了广泛关注,主题围绕“人工智能专题:DeepSeek之火,可以燎原”。在为期51页的报告中,朱教授深入探讨了DeepSeek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历程及其在中华文化背景下的独特应用,体现了科技与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
朱朝阳教授指出,DeepSeek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性的产品,更是中华文化的承载体。他提到,中华文化向来以开放、包容和共享著称,而这些特质也体现在DeepSeek的设计与运作上。在这个产品中,弘扬的是一种“利他”和“普度众生”的大乘法思想,这与西方普遍倡导的“自渡”理念形成鲜明对比。这样的文化背景为DeepSeek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内涵,也使其在全球AI竞争中具备独特优势。
在语言处理层面,朱教授提到,英文中存在着“巴别塔魔咒”,即语言种类的多样性造成了信息存储的低效和空间浪费。而中文以其高效简洁的特点,成为DeepSeek训练语料的重要组成部分。朱朝阳教授详细解释了DeepSeek在数据处理技术上的优势。他表示,与ChatGPT等競爭對手相比,DeepSeek在中文语料的比例和质量上都表现出色,这使其在实际应用中更具优势,能够有效支持用户的需求。
技术层面上,DeepSeek通过几种创新手段实现了技术上的突破。朱教授解读了DeepSeek在算力优化、算法革新及架构创新上的努力,他指出,采用思维链的方式可以大幅提升系统的逻辑性能,进一步推动了AI技术的发展。同时,知识蒸馏和混合专家(MOE)架构的引入,展现了小规模高质量数据的巨大潜力,打破了传统对大数据依赖的桎梏。
尽管DeepSeek受到诸多赞誉,朱教授也坦诚了其面临的一些争议。他特别强调,知识蒸馏并不是抄袭,而是一种创新技术的体现。人工智能在资源利用上的争议也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但DeepSeek在这方面表现出相对低能耗的特点,显示出其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课程中,朱教授提出,AI的发展不仅是技术的堆砌,更需兼顾道与术,重视伦理安全问题,尤其是算法偏见的解决。他表示,人工智能应当服务于社会,而不是造成新的不平等。他介绍了增强本地DeepSeek能力的若干方案,包括微调、提示词工程和检索增强生成(RAG)等方法,为AI的实际应用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在RAG的具体部署过程中,朱教授分享了一系列实用的步骤,包括下载安装Cherry Studio、选择合适的基座模型与嵌入模型、配置OLLAMA接口及管理模型和知识库等。他还提到,RAG在实际操作中存在安全风险,因此需加强相关安全防范措施,以确保数据及用户隐私的安全。
更进一步,课程还深入讲解了大模型微调的两种技术——LoRA和Backbone,并提出基于LLaMA Factory的轻代码微调方法。通过这些技术,用户可以快速进行安装部署、训练模板制作及数据集准备等工作,努力实现像AI智能助教等应用的本地微调,真正将AI技术落地到各个实际场景中。
,朱朝阳教授展望了中国AI发展的未来。他期待通过AI技术的不断进步,探索传统经典文化的深层次内涵,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AI发展道路。他相信,DeepSeek不仅能开拓AI应用的边界,更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展现出中国智慧的独特魅力。
朱朝阳教授的分享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在追求技术创新的同时,也要重视文化的承载与传承,期待在未来的人工智能发展中,看到更多融合中华文化和现代科技的成功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