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制定高校人工智能工具使用规范以确保诚信与道德
时间:2025-03-08 21:00
小编:小世评选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自2022年底ChatGPT发布以来,深度学习和生成式人工智能已越来越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今年春节前后,DeepSeek一经推出便迅速成为热门话题,标志着这一技术逐渐进入高校的教学和研究领域。面对这一新兴的科技潮流,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校长汪小帆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提出了制定高校人工智能工具使用规范的建议,以确保在推动教育创新的同时,维护学术诚信和道德标准。
汪小帆指出,人工智能工具的广泛应用为高校改革教学模式和科研方法提供了强大动力,但随之而来的诚信和道德风险也不可忽视。他表示,“高校师生使用人工智能工具已成为常态,但对于如何规范使用这些工具,却缺乏统一的认识和标准。”他举例说明,部分学生通过人工智能工具代写作业、伪造数据、侵犯知识产权等行为日益突出,这些现象亟待解决。
在提及国家层面对人工智能使用的监管时,汪小帆提到,2023年中国已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关于规范使用人工智能技术的文件。这些文件中,国家网信办、发改委、教育部、科技部等七个部门联合发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强调了服务提供者与使用者在数据安全、隐私保护和内容合规方面的责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出的《科研诚信规范手册》也明确要求,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生成的学术内容必须标注其来源和生成过程,禁止将其视为研究成果的共同完成人。
尽管全国范围内的规范逐步建立,但汪小帆也提到,一些高校在人工智能工具的规范使用方面尚处于探讨阶段。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例,该校已发布《关于在教育教学中使用AI的规范》,将人工智能的运用纳入教育改革的全生命周期;复旦大学则出台了针对本科毕业论文中使用人工智能工具的相关规定,明确了使用原则与范围。尽管这些措施值得肯定,但由于不同学校的规定各有差异,且大部分高校尚未制定相应的政策,整体规范仍显不足。
汪小帆对此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他呼吁,在国家层面上应出台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工具的规范使用指南,明确高校师生在教学与研究过程中合理使用这些工具的边界。他认为,考虑到学生和教师在使用人工智能工具时的不同侧重点,制定为“学生手册”和“教师手册”将更加合理。同时,指南的内容应该与实际使用反馈紧密结合,及时更新以反映新情况、新问题。
除了制定统一的使用指南外,汪小帆还强调加强师生的至关重要。他建议高校应专门为学生和教师编制案例式的教材,将人工智能工具的规范使用纳入学术诚信教育和教师的必修课程,并在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上提供相关的学习资源和课程。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不断渗透至高校教育及科研的各个层面,如何有效引导和规范其使用,将是教育领域面临的重要课题。通过制定明确的使用规范、加强和教育,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工智能的优势,同时防范可能出现的道德和诚信风险,确保高校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汪小帆的倡议不仅是对当前教育改革方向的积极回应,更是对未来教育环境中诚信与责任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