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强提倡加强人工智能人才培养,铁凝呼吁高等教育改革迎接AI时代
时间:2025-03-08 04:30
小编:小世评选
在2024年3月5日召开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强在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并提升国家的创新体系整体效能。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迅猛发展,人才培养已成为当务之急,在这一背景下,全国人大代表、作家铁凝在会议中提出高等教育应进行相应改革,以适应这一时代的需求。
近年来,AI已经在科学研究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20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化学奖均授予与AI相关的研究成果,前者是基于人工神经网络模仿人类大脑运作的重大突破,后者则是利用AI技术预测已知蛋白质的结构。这一系列成就标志着AI在自然科学领域的广泛应用,预示着一个全新的AI诺贝尔奖时代即将来临。
铁凝指出,AI驱动的科学研究不仅需要研究者在计算机科学或者自然科学领域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还要求他们对其他学科的复杂性有深入理解,并具备广阔的视野与开放的心态。她认为,随着AI时代的到临,各行各业必将面临深刻变革,因此,中国急需大批既懂人工智能又熟悉行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金融机构高盛预计,到2030年,中国在人工智能产业方面将面临超过500万的人才缺口。为了填补这一缺口,中国的高校也积极响应,目前已有超过五百所高校开设了人工智能本科专业,并计划在2024年秋季学期开始提供人工智能通识课程,以普及人工智能知识。
铁凝在调研中发现,许多高校在培养模式、教学方式、课程体系和教材方面依然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跨学科教学的不足,也是当前教育体系的一大短板,许多涉及基础科学、医学、法学和社会科学等领域的交叉学科尚未形成规模,具备学科交叉背景的师资力量依旧匮乏,且学生所能接触到的学习教材相对有限。
针对这些问题,铁凝提出了几点建议。她认为应将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纳入大学必修课程体系,以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她强调,不同专业的学生都应当接触到人工智能的基本理念,从而增强他们解决专业问题时应用人工智能的能力,并提升在智能环境中的适应力和创造力。
铁凝呼吁建立一个多学科融合的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跨学科、多学科交叉学习的能力。这一架构需基于对市场需求和行业动态的深入了解,确保教育体系能够紧跟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趋势。同时,高校还应优化人工智能相关专业和课程,引入先进的教学工具,打造新的教学场景,建设智能化的教学以及智慧实习实训,提升教学的实际效果。
铁凝还建议优化人工智能专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立与科研机构及企事业单位的有效合作机制,以吸引行业专家和高技能人才参与到教学中来,提高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和实践性。值得注意的是,教育部等八个部门在2025年印发的《普通本科高校产业兼职教师管理办法》,旨在鼓励高校与行业专家携手,共同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李强与铁凝的发言在这次全国人大会议上,为中国在AI时代的人才培养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方向。通过高等教育的改革与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善,我们有望培养出适应未来科技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以更好地迎接人工智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面对即将到来的AI浪潮,只有把握时机、迅速行动,才能在全球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