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发布新规,明确高校师生AI工具使用规范与责任
时间:2025-03-07 11:40
小编:小世评选
2023年3月5日,上海交通大学正式发布了一系列关于人工智能(AI)使用的新规,旨在明确高校师生在教育教学中使用AI工具的规范和责任。这些规定标志着该校在推进技术与教育融合过程中的关键一步,旨在防范技术风险并维护学术诚信。
上海交通大学的《规范》系统性地涵盖了AI工具使用的多个环节,包括场景分析、设计开发、应用部署、评估反馈及管理优化等。学校强调,所有师生在遵循国家有关人工智能的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应积极探索AI在教学中的应用。同时,要注意防范包括技术失能、教育分化、算法歧视、隐私和数据安全等风险。
根据《规范》,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必须遵循各项课程的人工智能使用规范。这意味着他们在课堂学习、作业反馈等环节中,要自觉遵循知识产权、学术诚信等法律法规。违规行为将受到严格追究。学生应认识到人工智能应当作为辅助学习的工具,而非代替其独立思考和创造力的发展。《规范》要求学生在使用AI工具时,清晰标注所用工具生成的内容和个人贡献的部分,以此培养自主能力和反思能力,并推动人机协同的真实发展。
针对教师的规定显示,他们在AI+教学设计中肩负着首要责任。教师须在遵守教育教学规章制度的框架内,合理且合规地使用AI技术,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获得感。教师同时需要关注学生对AI辅助学习的自我调节,确保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得到满足,并避免因技术门槛和资源不均而产生负面效应。教师应通过教学大纲、课堂规则和评分标准等形式,与学生共同探讨AI工具的使用细则,从而促进透明的教学环境。
在中国高校中,上海交通大学并非唯一一家对AI工具的使用进行了规范的高校。过去半年间,复旦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等多所院校也在AI应用方面展开了探索。2024年6月,华东师范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联合发布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学生使用指南》,这是中国高校首次公开发布的AI学生使用指南。其中强调,学生在使用生成式AI(AIGC)时,所生成的内容不得超过整个学业任务的20%,并需对所生成的内容进行标注以表明来源。
此类探索引起了广泛关注,并形成了一种行业趋势。复旦大学于2024年11月推出的《关于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使用AI工具的规定(试行)》中,明确禁止在关键环节如研究方案、数据分析等领域使用AI工具。这一决定不仅是针对学生的约束,也涵盖了答辩委员和评审专家,展示了高学术不端行为的零容忍态度。
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校在将其与教育结合时,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梅兵曾表示,高校应积极拥抱AI科技,以推动教育发展,但在探索过程中更需保持审慎和批判的态度,警惕潜在的风险。这一观点强调了对技术应用的深思熟虑,确保技术的使用不会导致教育公平和学术诚信的损害。
未来,随着AI技术的不断演化,高校在制定相关使用规范与政策时,需要不断进行反思与调整,以保证教育教学的质量与公平。同时,这也对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他们以更加负责任的态度来对待技术的使用。高校在这场技术革命中不仅要做勇敢的探索者,更要做理智的守护者,以确保技术的使用最终能够服务于人类智慧的发展。
上海交通大学发布的AI使用新规体现了高校在技术演进与教育实践中的适应与调整,也为全国范围内的相关制度建设提供了借鉴。这一系列措施的实施,期待能够为高校教育带来积极的变化,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