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聚焦人工智能内容治理:雷军提议单行法明确责任,提升公众防范意识
时间:2025-03-07 11:10
小编:小世评选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但同时也引发了诸多问题,尤其是在内容创造和传播领域,技术的滥用现象屡见不鲜。这一问题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引起了广泛讨论,特别是在人工智能内容治理方面。从小米CEO雷军到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多位代表委员呼吁建立单行法,以明确各方责任,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
在数字化时代,以“雷军被骂了8天”为例,这种事件充分反映了社交媒体和人工智能技术的结合使得虚假信息传播速度加快,造成了不小的伤害。不仅是公众形象受到侵害,也影响了人们的信任基础。去年,北京互联网法院对全国首例“声音侵权案”作出判决,明确表示利用人工智能合成的声音可以被认定为具有可识别性,这为今后的法律争议提供了新的思路。
在两会上,雷军等代表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希冀通过法律手段治理人工智能引发的内容问题。他们强调需建立针对人工智能深度合成的单行法,明确法律责任,清晰界定各方权利与义务。这一举措不仅有助于强化法律的效力,也为技术的规范使用提供了法律依据。
目前,我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如《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和《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但是,现有法规的效力和适用性仍存在问题,许多条款过于原则,缺乏操作性。雷军提议,在此基础上推进单行法立法,尤其是针对深度伪造技术的明确规定,以提升法律的适用性,厘清责任,确保对相关行为的有效治理和惩处。
李东生还提出了对深度合成服务提供商未履行标识义务的惩罚制度,确保在内容传播过程中进行必要的标识,减少误导性信息的传播。深度合成技术的滥用,不仅损害了他人的合法权益,还可能对社会造成较大危害。因此,对深度合成内容进行强制标识,有助于提高公众的警觉性,减少误导。
在公众防范意识的提升方面,雷军认为应采取多种手段。通过加强法制宣传,引导公众对人工智能内容产生的侵权行为进行理性解读和举报,显得尤为重要。他提出要在中小学的人工智能教材中加入伦理规范内容,提升学生的数字素养和应对风险的能力。同时,针对老年人群体,也应开展相应的知识普及活动,以帮助他们增强对新技术的理解和防范能力。从而建立起一个以人为本、向善发展的人工智能生态。
刘庆峰则关注到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在内容生成方面存在的“幻觉”问题,即深度学习模型产生的虚假信息可能在算法层面被进一步放大。他呼吁应研发专门的幻觉治理技术,建立有效的虚假信息检测和识别机制,确保公众能够有效辨别信息的真伪,维护市场诚信与交易秩序。
分析表明,治理人工智能内容问题需各方协同发力。各类软件服务方、内容创作者、网络和用户之间需要建立起良好的责任传导机制。在这一过程中,技术手段与法律措施相结合,利用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手段加强自律和监管,将有助于提升治理效果。雷军提到,应鼓励企业开发能够精准识别虚假信息的技术,确保问题内容能够迅速被阻断传播。
,通过构建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增强公众的防范意识、以及推动技术手段的进步与反制,方能实现对人工智能内容治理的有效管理。在这些努力之下,我们能期待一个更加安全、有序而可信的数字环境,让人工智能真正为人类的发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