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AI发布GPT-4.5遭吐槽,国内大模型竞赛迅速升温
时间:2025-03-01 20:40
小编:小世评选
2023年2月28日,OpenAI正式推出了最新的GPT-4.5模型,然而这一产品一上线便遭到网友们的广泛吐槽。主要的批评点集中在其高昂的价格和产品运行的缓慢。根据网友@Colin Fraser的测评,GPT-4.5在处理逻辑谜题时出现了严重错误,令许多人对其性能表示失望。GPT-4.5 API的价格高达75美元每百万Tokens,相比之下,DeepSeek R1的定价极具优势,且仅为2.5美元的GPT-4o模型还便宜30倍。一位名为Casper Hansen的网友表示:“如果这些模型没有显著的性能提升,我将感到失望。”
这一波槽点反映出OpenAI发布会的仓促,人们不禁联想到,其背后是面临来自中国大模型的压力。百度于同日正式宣布,将于3月16日发布文心大模型4.5版本,承诺在基础能力上有显著提高,并具备多模态以及深度思考的新能力。更令人振奋的是,百度还计划于6月30日将文心4.5开源,速度之快令人瞩目。
在此之前,DeepSeek推出的DeepSeek-R1大模型在数学、编程和自然语言推理等领域已经展现出与OpenAI产品相媲美的实力,同时其对算力资源的高效利用使得成本大幅下降,甚至在《自然》杂志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赞叹。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显然此次竞赛不会仅限于模型的基本能力,更考验对开发和应用成本的控制、以及开源生态的建设。因为这些因素将直接关系到大模型能否真正落地。
长期以来,中国的大模型被视为OpenAI的跟随者,然而新的动态表明,中国在生成式AI领域的追赶步伐已显著加快,甚至在一些领域如视频生成已处于领先地位。DeepLearning.AI的创始人吴恩达在其博客中指出,中国正迅速赶超美国的AI发展。
回顾半年前,OpenAI每次推出新模型几乎都会引发行业震动,但此次GPT-4.5的高价和表现平平却使OpenAI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一事件不仅是OpenAI在技术竞争中的一次滑铁卢,也反映出中美大模型力量对比的微妙变化。相较于国内迅速“卷起来”的公司,OpenAI显得越来越没有竞争力。
在2023年开年之前,针对大模型的竞赛变得愈发激烈。长久以来属于美方的技术优势逐渐被中国企业打破。相比上一轮跑步追赶的“第一场竞争”,此次中国大模型已具备了全面突破及超越的潜力。
例如,DeepSeek在推出新模型后,不仅确认了在推理方面的优势,还有效降低了训练和推理成本。MiniMax的新改革更是抛弃国外标准的Transformer架构,改用有利于上下文记忆的线性注意力机制。月之暗面的K1.6推理模型在尚未正式发布之前便已在基准测试LiveCodeBench中名列前茅,超越了OpenAI的o3-mini,显示出强大的市场潜力。
随着技术的迅速发展,中国的AI公司逐渐意识到,除了提升模型性能,找到实际应用场景、实现实际落地才是未来的关键。百度对此持有清晰的战略计划。针对用户需求,百度宣布文心一言将在4月1日起全面免费开放,所有用户均可体验其最新版本。同时,文心4.5也将会被开源,这一举措展现出无比的诚意。
李彦宏指出:“基础模型只有在解决现实问题时,才具备真实价值。”在这个方向上,百度不仅在成本上具备优势,还通过自研的昆仑芯,持续推出适合大模型的基础设施,为落地应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当前,中国大模型行业的急速发展需要持续的投入来确保技术的前沿地位。正如李彦宏所言:“在大型语言模型的竞争中,推理成本将大幅降低,模型性能不断提升。”换言之,当推理成本降至合理的水准后,人工智能将不仅限于特定行业,而是走入千家万户。
在中美大模型的竞争中,当前的局势正日益明朗。中国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及市场适应能力,不断缩小与美国企业的差距,并在某些领域实现了弯道超车。随着行业生态的逐步完善,未来的市场格局将会迎来更大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