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人工智能峰会发声:美英拒签声明引发科技不平等担忧
时间:2025-03-01 15:00
小编:小世评选
在近日于巴黎举行的全球人工智能行动峰会中,来自超过100个国家的代表齐聚一堂,讨论如何发展包容性、可持续的人工智能以造福人类和地球。在这一盛会上,峰会与会者共同签署了《发展包容、可持续的人工智能造福人类与地球的声明》,但令人失望的是,美国和英国的代表选择了拒绝签署。这一举动引发了科技界对于全球科技公平的广泛关注与深刻反思。
趋势预测显示,未来的人工智能将像电力一样融入各行各业,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核心要素。问题随之而来:如果这项“电力”资源只是被少数国家和企业垄断,它又如何能够实现真正的普及和共享?一些国家和企业在推动科技创新时的目的如果是制造不平等,那我们该如何应对这种科技引发的社会挑战?
反观历史,科技发展与权力之间的微妙关系显而易见。其中,马斯克和谷歌CEO拉里·佩奇的一次争论引发了关于人工智能控制权的激烈讨论。马斯克警告说,若不建立有效的监管框架,人工智能可能将取代人类,使人类沦为无足轻重的软弱存在。这场争论令人深思,尤其是在人工智能已迅速成为全球科技竞争的关键领域。
最初成立的OpenAI旨在防止AI技术被少数人控制,但其迅速演变为一家资本驱动的公司,逐渐沦为技术垄断的代名词。马斯克成立的xAI公司也试图用自身资源与技术追赶,但最终可能又在无形中形成了新的“算力垄断”,抑制了技术的普遍应用。这一切都透露出科技创新的资本游戏面临的根本矛盾——如何让科技服务于全人类而非少数利益。
历史上,美国在推动科技进步的同时,也通过技术手段加剧了全球的不平等。在冷战期间,通过建立技术封锁体系,美国力图抵制竞争对手。而在当今,面对全球数字化的浪潮,美国则通过生产和出口限制对其他国家进行“技术制裁”,进一步使全球经济也遭遇了代差的问题,造成了科技发展的不平等局面。
同样的逻辑再次被应用于数字化领域,美国通过掌控“数字生产资料”,让其他国家沦为“技术劳工”,同时还要承担经济上的“数字关税”。这种依赖模式令全球科技发展的潜能遭到抑制,重现了以往的殖民体系。美国科技巨头宣称的“科技向善”口号在利益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世界各地正逐渐意识到科技发展的另一种可能性。在科技与价值观的关系中,科技应不仅是推动资本增值的工具,更应成为增进人类福祉与社会进步的手段。中国以“和合共生”的理念推动科技合作,强调科技应为全球的发展与人类的福祉而服务。这种思维模式与某些国家将科技视为权力工具的逻辑形成鲜明对比。
在探索科技的共享实践中,一些中国企业如DeepSeek通过开源战略,致力于建立“主权AI”的能力,以此促进全球多元化的人工智能应用。这一开放的策略,不仅汇聚了全球的智慧,也为各国提供了平等参与的机会。
中国的科技创新哲学明确强调的是“以合作消弭冲突、以共享抵御霸权”。在这一过程中,技术创新不再是少数国家或公司的专利,而是每一个国家都能借助的“公共产品”。
面对美英拒绝签署声明的行为,全球需要重新审视科技发展的未来。只有通过建立起公平的科技合作机制,各国才能在科技的进步中受益。展望未来,科技创新的路不再是围绕资本的游戏,而是为全人类的共同发展而努力。真正的科技所应追求的目标,是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和平与共融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