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光南院士在北京AI大会分享‘空间智能’技术新机遇
时间:2025-03-01 05:40
小编:小世评选
在刚刚结束的第三届北京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大会上,人工智能领域的知名专家倪光南院士发表了主题演讲,深刻阐述了“空间智能”技术的未来发展及其带来的机遇。这场演讲不仅展现了倪院士在计算机科学领域深厚的造诣,也为与会者们提供了全球AI技术的最新动向和对中国数字经济转型的深刻思考。
倪光南院士被认为是中国计算机领域的先锋人物,其职业生涯始于中国计算机技术发展的起步阶段。据悉,他在上世纪50年代参与了我国首台电子管计算机的研制,且在汉字输入法的开发中首创“联想输入”功能,为中文信息处理技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他的演讲自然备受关注,吸引了众多科技界人士和企业家的积极参与。
在会议上,倪光南院士介绍了“空间智能”技术的多重内容,这一概念意在通过人工智能与三维空间计算的紧密结合,实现机器对物理世界的深度理解与互动能力。他强调,传统的人工智能主要依赖于二维视觉信息,难以完全解读复杂的三维环境,而“空间智能”技术的提出正是为了克服这一局限。具体而言,倪院士围绕以下几个核心概念展开了详细分析:
所谓的“三维感知与理解”,是指机器能够实时解析周围物体的空间位置、几何关系以及动态变化的能力。这意味着未来的机器人不仅可以识别物体的形状和颜色,还能理解它们在三维空间中的相对位置和复杂运动。
倪院士提到“自主决策与行动”,这一机制结合了环境感知数据,使得机器人能够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实现自主导航、抓取以及协作等复杂行为。这一创新将显著提升机器人在智能制造、仓储物流等领域的应用效率。
倪光南院士进一步指出,虚实融合交互技术同样是“空间智能”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增强现实(AR)和混合现实(MR)等技术手段,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将实现双向映射与实时互动,为用户提供更加沉浸式的体验。这一技术的进步不仅增强了人机交互的自然性,还将推动教育、医疗等多个行业的发展。
倪光南院士还强调,实施这些技术背后的核心支柱包括数字化与网络化的推进,以及智能算法的研发。特别是他提到的ALVA Systems开发的AI大模型,通过视觉感知与自主学习的方式,可以极大地优化机器行为,为不同行业提供更为智能化的解决方案。
谈及“空间智能”技术对未来社会的影响,倪院士认为,这是国家数字化转型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突破虚实交互技术,中国有望在智能机器人和智慧城市建设等领域实现“换道超车”,从而在全球科技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他还特别提到,随着“空间智能”技术的不断推广和应用,将为全球人工智能伦理与安全治理提供中国方案。在会议的尾声,倪光南院士呼吁,、企业和学术界要携手合作,注重基础研究的持续投入,努力构建产业生态的协同创新网络,并做好政策与法规的前瞻性布局,以确保这一技术发展的健康和可持续性。
倪光南院士的演讲不仅给与会者带来了对“空间智能”技术的深刻理解,还激发了大家对未来人工智能应用的无限想象。今天的分享,为中国乃至全球的AI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并指引我们思考如何在瞬息万变的科技浪潮中把握未来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