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依赖AI工具写作引发学术不端担忧,高校纷纷出台使用规范
时间:2025-02-28 03:40
小编:小世评选
近年来,随着DeepSeek等人工智能工具的迅速崛起,AI技术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应用也愈发普遍。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将这些智能助手用于论文写作、课程报告等学术任务上,借助AI的高效率和便利性,许多同学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看似合格的学术作品。这种依赖性也引发了学术不端行为的担忧,众多高校已开始出台相关使用规范,旨在保障学术诚信。
在最新的调查中,多达近三成的大学生表示,他们主要使用生成式AI来撰写论文或作业。第三方机构“麦可思”的调查显示,整体上有近六成的高校师生至少每周多次使用这种工具。面对便利的AI写作,某高校的老师曾对利用AI工具生成的作文一律判为零分,显示了学这一问题的重视和警惕。许多学生在采访中坦承,他们在写作时有时会直接复制粘贴AI生成的内容,而这种行为的普遍性让教育者倍感忧虑。
一些学生甚至开始利用AI伪造研究数据、进行实验图像加工等不当行为。教育部信息网络工程研究中心的科研助理丁峻鹏表示,最严重的行为是恣意使用AI工具自动生成论文,这严重侵犯了学术规范。有研究显示,部分大学生对AI工具的依赖使他们逐渐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使用AI导致的思维惰性和创造力下降,也引发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面对这一状况,各大高校纷纷采取措施,明确AI工具的使用规范。例如,复旦大学发布了《复旦大学关于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使用AI工具的规定(试行)》,清楚列出禁止利用AI工具的具体范围,包括论文撰写、研究设计与数据分析等与原创性相关的核心工作,而允许的范围则包括文献检索、统计分析等辅助性工作。复旦大学教务处处长林伟表示,通过这种方式,学校希望明确教育内容的底线,保障学术研究的诚信。
类似的规定也在其他一些高校出台,比如天津科技大学就明确要求学生的论文中智能生成内容不超过40%,并倡导学生将AI作为辅助工具而非主要创作方式。这些措施旨在引导学生合理利用AI技术,鼓励其独立思考与创造,防止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
技术上的解决方案也在不断探索。例如,北京邮电大学正在研发科研诚信检测系统,以更好地识别AI生成的内容。科研团队不断扩大图像比对库,对使用AI工具伪造研究数据的行为进行有效识别。专家们强调,随着AI技术的迭代和进步,防范学术不端的技术手段也需跟进,以此来保障学术的纯洁性。
除了技术和规范,提升师生的AI素养也是重要一环。浙江大学正在推行以人工智能为主题的必修课程,帮助师生正确使用AI工具,增强对AI局限性的认识。通过教育和引导,学校望营造出一个更加健康的学术环境。
AI工具的迅速发展和推广,给学术写作带来了便捷,也在一定程度上诱导了不当行为的出现。高校实施规范,提升AI素养,降低学术不端的发生率,刻不容缓。教育界与技术界的合作,必将有助于在保持学术追求和创新的同时,确保学术领域的诚信和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