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发布“人工智能+”行动计划,力争2025年产业规模达1000亿元
时间:2025-02-26 09:30
小编:小世评选
2024年2月25日,武汉市人民在新闻发布会上积极宣布了“人工智能+”行动计划,旨在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与发展,以期在2025年实现该产业规模达1000亿元。根据相关政策文件《武汉市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武汉将重点围绕人工智能关键技术的突破、应用场景的推广以及人才的引进与培养等多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布局和支持。
武汉市强调,通过这一行动计划,旨在将武汉打造成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创新高地、产业集聚高地和应用先导高地。政策的核心目标在于通过资金和政策支持,加速技术创新和产业落地,进一步提升武汉在全国人工智能产业竞争中的地位。
根据《措施》,武汉市对于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给予最高2000万元的资金支持。同时,每年将遴选出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为其提供最高100万元的资金补贴。这一措施不仅能够有效激励企业的技术研发力度,同时也为推动应用落地创造了良好条件。
在2019年,武汉市便设立了国内首个区域性人工智能产业政策,这为其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武汉光谷(武汉的科技和创新核心区域)已经培养了包括黑芝麻、芯擎科技、兰丁智能等在内的1000余家人工智能企业,在智能网联汽车、机器人及工业质检等领域均有显著的进展和成果。
武汉的人工智能产业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一定挑战。尤其是在算力配置、技术落地及高端复合型人才的短缺等方面,武汉亟需寻求更有效的解决方案以增强竞争力。因此,在的发展中,如何突破这些瓶颈将成为武汉实现既定目标的重要任务。
不同于其他竞争城市,武汉希望通过差异化的策略,从本地的硬科技优势出发,深挖行业细分市场,以实现低成本的项目落地并顺利推进应用场景的开发。武汉市还计划在工业、教育、生物医药、北斗等多个领域推动至少20个以上的行业大模型赋能应用,力争在2025年实现产业规模的目标。
在先前的活动中,武汉也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人工智能+”的理念。在2024年初的“新春第一会”上,武汉集中展示了多款自主研发的“武汉造”人形机器人,彰显了城市在这一新兴领域的技术实力和创新能力。这既是武汉在人工智能领域布局的成果展示,也是该市在行业内抢占先机的体现。
随着近年来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武汉市的人工智能创新指数在全球范围内排名已达到第30位,而在中国更是排名前十,展示出这座城市在行业中的突出表现。2024年,武汉的人工智能产业规模预计将达到700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30%。这充分说明了武汉在全国人工智能竞争中所建立的优势。
展望未来,武汉市将在不断深化创新、拓宽合作、加速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努力实现“让人工智能为城市赋能”的目标。通过“人工智能+”行动计划的实施,武汉希望在2025年之前实现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的目标,进一步提升其在全国乃至全球人工智能领域的影响力。
通过提升自身的技术储备与应用能力,武汉将继续争取在快速变化的科技战场上占据一席之地,同时为推动全国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随着政策的逐步落实及产业环境的不断优化,我们有理由相信,武汉的人工智能产业必将在未来的发展中迎来新的机遇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