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张亚勤:未来每人将拥有10个机器人,AI改变教育体系
时间:2025-02-23 15:20
小编:小世评选
在近期举行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墨子论坛上,清华大学智能科学讲席教授、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院长张亚勤院士提出了一个颇具前瞻性的观点。他指出:“在未来的十年内,机器人将普遍普及到日常生活中,未来每个人身边可能会拥有多达十个机器人,这些机器人可能是物理形态的,也可能是虚拟的。”
张亚勤教授的讲话引发了与会者的广泛关注。他表示,机器人不仅会逐步进入工厂和社会,最终还会走进每个家庭中。伴随着科技的进步和 AI 的迅猛发展,这些机器人将能够进行交流、完成日常家务、陪伴人们聊天,充当人类的管家和朋友。他所描绘的未来场景让人们对人工智能的角色和功能有了全新的认知。
随着机器人应用的不断深化,人工智能的技术创新也引起广泛讨论。张亚勤特别提到了近年来引起热潮的DeepSeek。他表示,“DeepSeek是继ChatGPT之后,人工智能领域最大的创新。”DeepSeek具有多方面的技术创新,包括混合专家模型、强化学习推理阶段、多头潜在注意力机制等,整体效率显著高于OpenAI的相关产品。DeepSeek的开放源码和MIT协议的商业应用潜力都显示出其创建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成为全球范围内大中小企和学术界青睐的工具。
在谈及人工智能对行业的影响时,张亚勤强调,IT行业将是受益最显著的领域。以英伟达、微软、亚马逊、谷歌、Meta以及苹果等为代表的公司,凭借在技术和基础设施上的优势,将大大受益于这一转型。而电力行业作为基础行业,也会因技术的提升而受益,尽管中国的电网面临挑战,但具有前瞻性的是美国电网却遇到较大瓶颈,这些都为AI提供了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未来3至5年,张亚勤还预见,机器人和无人驾驶技术将迎来加速发展的时机,医疗、制药、出行和制造等行业都将经历巨大的变革。同时,他也注意到,AI的迅猛发展对人才要求的转变。
张亚勤认为,传统的人才标准如好奇心、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已经不再足够。在AI时代,学生和从业者必须具备独立的思维模式和研究能力,能够主动质疑和探索。张院士特别指出,“我们必须强调个体观点的重要性,未来成功的人才将是那些能够提出自己看法的人,而不是单纯接受教育的人。”他警示,倘若人类不不断学习和进步,必将面临被淘汰的局面。
为了应对这个情境,张亚勤提倡在教育体系中积极引入人工智能工具,而不是限制其使用。他认为,AI工具将成为学生学习的一部分,类似于我们日常使用的手机,成为人类思维和能力的延伸。他呼吁,传统的应试教育需要发生深刻的变革,从幼儿园到博士教育,整个教育体系都需要以培养个性化、差异化的人才为目标,而不是简单地培养出一批“机器人式的”学生。
在张亚勤的愿景中,未来的教育将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化发展,鼓励他们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扩大视野、拓展思维,充分利用AI技术,实现自我提升。这一观点为当前的教育改革提供了很好的思考方向,也为今后教育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实践指导。
总体而言,张亚勤教授通过他的前瞻性论断,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而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在这个未来中将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他的观点启示我们,要积极适应这一变革,不断提升自身能力,以确保在未来技术被广泛应用的社会中,能够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