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报告:人工智能“+”行动助力产业深度转型升级
时间:2025-02-22 07:00
小编:小世评选
编者按: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必然要求,也是践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人民网自2022年以来,持续开展“数造新实体”课题研究,累计征集到600余项实践案例,并连续发布年度报告。近日,2024年报告正式发布,人民网对报告内容进行了摘编公开报道。本报告将探讨“人工智能+”行动在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中的重要作用。
人工智能:引领产业变革的新动力
人工智能技术在过去几年中经历了飞速发展,已经深入各行各业,推动着生产模式的根本变革。2024年我国工作报告首次提出“人工智能+”行动,明确要求利用这一战略推动数字产业的升级与发展。这标志着人工智能已不仅限于科技领域,而是上升为国家经济转型的重要支撑。
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众多且日益丰富,从办公自动化到智能金融,从智能制造到精准农业,几乎覆盖了现代经济的各个领域。例如,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AIGC)已在办公软件中得以应用,自动生成文稿与报告;在金融领域,AI能够分析大量数据,辅助决策并评估风险。这些创新应用将进一步推动着各个行业的效率提升和成本降低。
“人工智能+”赋能产业创新
“人工智能+”行动不仅是产业转型的一个抓手,更是一场深刻的产业革命。智能制造作为现代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工业4.0的深度融合正在改变生产方式。通过数据驱动决策,企业可以优化生产流程,实现从传统生产模式向智能化、自动化转型。这种转变使得企业在小批量、多品种和个性化生产上具备了更强的灵活性,能够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农业领域越来越多地采用智能化技术,推动农业向数据化和自动化方向发展。利用智能传感器、无人机等设备,农业生产能够实时监测土壤和气候变化,为决策提供精准支持,从而实现从粗放型到精细化的转型。
在建筑、医疗、金融及教育等多个领域,人工智能同样展现出了巨大的应用潜力。AI技术能够加速建筑行业的整个产业链变革,提高工程效率;在医疗健康领域,智能诊断与精准医疗的推广提升了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可及性;而金融机构能够通过人工智能对风险进行更为精准的预测,从而优化资源配置;在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则为科研和教学带来了变革性的影响。
保障“人工智能+”行动实施的关键因素
要保障人工智能赋能产业升级的成功,必须依靠政策支持与健全的生态系统。在引导和监管中的角色至关重要,应积极推动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建立完善的政策体系:需制定系统性的政策,填补法规空白,构建适应人工智能发展的法律框架,既要消除企业顾虑,也应确保技术开发符合伦理和社会责任。
2. 强化技术伦理与社会信任:应主导人工智能伦理规范的制定,形成前瞻性的伦理指导,并通过行业监督和自律机制确保技术应用中的安全性和公平性,以维护社会信任。
3. 优化资源配置:建立多层次资金支持体系,集中扶持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开发,特别关注中小企业与初创团队,通过投资扶持、贷款优惠等措施,激活市场潜力并促进技术的规模化应用。
4. 构建协同创新生态:成功的“人工智能+”行动离不开开放的产业生态,应搭建区域、行业层面的开放合作,整合各类资源,推动不同领域之间的协调创新。在智能制造、精准农业、智慧医疗等重点领域,通过标准化引导、试点示范与国际合作,提升人工智能与传统产业的融合深度。
展望未来:携手共创智能化新时代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持续进步和应用深化,未来的产业发展将显示出更多的创新机会与应用潜力。通过“人工智能+”行动的持续推进,不仅将促进我国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还能推动全社会向着更高效、更智能的方向迈进,最终实现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共同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养成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人工智能的浪潮正席卷而来,我们必须以开放的姿态和创新的精神,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积极探索新的发展路径和商业模式,推动产业的智变与跃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