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技术创新崛起引发思考 青岛如何寻求转型升级?
时间:2025-02-17 13:50
小编:小世评选
新年的光辉已经照耀大地,杭州的DeepSeek以其卓越的技术能力和创新的商业模式引发了全球的注意,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的一颗璀璨新星。这场AI风暴虽以惊艳之姿席卷而来,却也引发了我们对于科技创新源地的深刻思考,“杭州为什么能成为近期科技大热的摇篮?”
杭州的成功并非偶然。作为中国特色的“数字经济”实验田,杭州在“民营经济”和“数字经济”双轮驱动下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数据显示,数字经济在杭州的GDP中占比超过30%。在这样的背景下,该市孕育了阿里巴巴这一引领全球的电商巨头,其生态系统也为中小创新企业的成长提供了强大的支持与必需的资源。正是这片丰厚的“科创土壤”,促成了DeepSeek等科技企业的崛起。
与之相比,青岛虽是一座有着深厚制造业基础和开放创新精神的北方城市,却尚未孕育出类似DeepSeek的科技新星。青岛的核心产业主要集中在传统制造业,如家电、石化和装备制造,这些领域在其规上工业中占比超过60%。近年来,青岛在努力转型,推动新兴产业(如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以求在全球科技竞争中找到自己的定位。
青岛的工作报告已明确指出,将聚焦“10+1”产业方向,加大对先进制造业的支持,并将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作为优先发展的先导产业。同时,青岛还致力于发展海洋经济、垂直领域大模型及人形机器人等细分赛道,以扩展人工智能的应用范围。在现代产业转型的大背景下,青岛实际上已经具备了较为坚实的技术基础。例如,在工业智能领域,青岛的海尔卡奥斯凭借自主研发的天智工业大模型,已在多个实际应用场景中展现出强大的智能化能力。
青岛在产业转型和科技创新上面临的挑战也显而易见。与杭州活跃的民营经济相比,青岛的民营企业发展并不理想,缺乏良好的营商环境。青岛亟待通过政策改善,为民营企业创造公平的成长土壤,构建完善的产业链,同时诚恳地为企业与人才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
青岛的工作报告表明,将在民营经济发展上采取积极措施。这包括常态化的银企对接活动、融资担保及增信体系建设,特别在中小微企业无还本续贷政策的精准落实上,助力民营企业解决发展中的实际困难。青岛还需要着力提升营商环境,全面推行“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确保市级奖补资金直接惠及企业,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在人才引进方面,青岛相较于杭州的“阿里系”创业生态,显得更为脆弱。因此,堵住人才缺口、实现产业与人才的相互匹配成为青岛转型的关键。青岛近年来推行的“菜单式”人才政策,旨在提升人才与企业间的适配度,通过与头部企业的合作培养急需的专业人才。驻青高校也被鼓励增设与当地产业紧密衔接的“急需紧缺”专业,为培养实用人才架起桥梁。
通过产学研结合的方式,青岛已经在推动高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例如,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与海信集团、歌尔微电子等企业设立联合培养基地,努力将科技成果转换为生产力,打通从研究到产业的闭环。
来看,城市的科技创新能力和企业成长环境是相辅相成的。从深厚的资源积累到清晰的政策方向,再到人才培养的系统构建,青岛要寻求转型升级,更需从杭州的成功中汲取经验。在市场变化日新月异的环境中,青岛不应因对“风口缺席”的焦虑而恐慌,而应以更加稳妥的姿态进行布局,着眼于长期的可持续发展。在新时代的浪潮中,青岛的明天必定会更加光辉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