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拒签人工智能峰会共同声明,引发国际关注与争议
时间:2025-02-15 23:00
小编:小世评选
2024年2月11日,历时两天的人工智能行动峰会在法国巴黎圆满落幕。这次会议由法国与印度共同主办,旨在聚焦人工智能技术的未来发展及其治理框架。来自全球100多个国家的领导人及科技界顶尖代表齐聚一堂,希望借此机会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探讨技术在促进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潜力与挑战。
在闭幕式上,与会者期待共同签署一份关于人工智能发展的华美声明,承诺将以开放、包容和伦理为基础,推动技术的发展。令许多人意外的是,美国选择拒绝签署这份关乎全球科技未来的共同声明。这一决定迅速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与争议。
美国并未对此做出明确解释,但此举让人联想到了其对外政策的持续调整。科技的迅猛发展带来了众多机遇的同时,也伴随着各国在技术层面的巨大差异。人工智能行动峰会的初衷正是希望通过分享经验,推动各国在这一领域的合作,尤其是帮助一些技术相对落后国家抓住发展机遇。
此次峰会的主办方法国希望通过此次大会,推动其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而中国作为会议的重要参与者之一,通过展示其开发的人工智能开源项目DeepSeek等技术成果,吸引了不少关注。DeepSeek因其低成本和高性能的特点,被《纽约时报》誉为“让欧洲小型企业看到希望”。这一技术突破不仅展现了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实力,也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平等参与的可能性。
在峰会结束时,中国、法国、印度及其他61个国家共同签署了《巴黎人工智能宣言》,表示在推动人工智能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将采取开放与道德的方式。美国副总统万斯在会后的发言引发了轩然大波,他不仅强烈宣称美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黄金标准”,还要求欧洲在执行监管方面向美国靠拢,并警告盟友不要与中国进行合作。他对中国技术的定性言辞,引起了会场的冷淡反响,这不仅让万斯的发言显得孤立,也间接反映了国际社会在科技合作方面的态度变化。
而美国拒签这份声明的行为加剧了其在国际舞台上的孤立,尤其是在与盟友的关系中。近年来,美国在特朗普 era时期就已通过多项政策限制中美科技合作,对外采取孤立的策略,其政策的连贯性也受到质疑。譬如,2019年通过的“2025财年国防授权法案”就以“国家安全”为理由限制了科技合作,进一步加深了同盟国之间的裂痕。
反观英国,虽在美国之后也选择拒签,但急于与美国划清界限,声称对此并不知情。作为首次人工智能安全峰会的主办国,这种立场遭到了外界的质疑,很多人对其声称的“倡导者”身份产生了怀疑。
更有趣的是,就在美国拒绝签字的同一天,OpenAI首席执行官萨姆·奥尔特曼却表态愿与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合作的愿望。这位身处美国人工智能领域一线的领导者,其发言给美国带来了尴尬。奥尔特曼的言论强调了合作在全球技术发展中的重要性,也警示美国,如果继续采取“闭门造车”的策略,可能会在国际价值观的较量中逐渐失去优势。
全球的人工智能竞争已不再单纯是技术的比拼,而是制度与价值观的较量。美国的霸权思维虽然在短期内帮助其维持了一定的技术优势,但在排斥其他国家的同时,也逐渐失去道义高地。相较之下,中国则通过开放合作和包容共享,逐步与其他国家构建起“技术命运共同体”。
展望未来,这场在巴黎举行的人工智能行动峰会会成为全球技术治理的新分水岭。若美国继续固守其霸权思维,在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将可能错失与其他国家合作的机遇,实现其自身在全球科技领域的领导地位。国际社会正期待更加开放与合作的未来,希望各国能够共同面对技术挑战,使人工智能的发展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的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