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强化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亟待落实
时间:2025-02-06 00:10
小编:小世评选
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中,明确提出要健全促进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的制度,加快构建支持数字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以完善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的政策体系。随着近年来我国数字经济的迅猛发展,已经进入到科技创新引领的新阶段,虽然已初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数字技术创新体系,但也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数字头部企业的原始创新能力偏弱。因此,加快系统布局,推进数字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协同攻克数字领域的关键技术,将成为当前的重要任务。
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成效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数字经济已取得显著成效,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稳步推进。根据《2023全球数字科技发展研究报告》,华为、腾讯、阿里、百度等企业在全球数字科技领域的影响力日益增强,而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等科研机构在数字科技论文的发表数量上也遥遥领先。我国在电子商务、社交媒体等领域的互联网企业均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多家企业进入全球互联网企业市值前十。特别是在量子计算等前沿领域,我国更是成为全球唯一成功在两个物理体系中实现量子计算优越性的国家,这充分展示了我国在数字技术领域的创新潜力。
创新资源基础与机制环境的夯实
我国在数字经济的发展中,创新资源的基础支撑日渐坚定。数据资源和数字人才的规模已位居全球前列,同时金融资本对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投资热度不断攀升。我国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也在快速推进,从“4G并跑”到“5G引领”,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的体系加快构建,算力总规模已达到全球第二。
我国的创新机制和环境也在逐步优化。数据工作体系初步形成,数据基础制度不断完善,为数字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相关法律法规如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网络安全法等逐步完备,为数字技术的进步提供了保障。
面临的挑战
尽管我国在数字技术创新体系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但仍然面临多重挑战。数字头部企业在原始创新能力方面相对薄弱,主体作用亟待强化。许多企业规模及研发实力与国外领军企业相比仍有差距,长期实行“跟随式”技术发展模式,导致在核心技术与知识产权控制方面缺乏话语权。
数字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有待加强,高端数字技人才的短缺问题也愈发突出。国内头部企业的研发力量分散,缺乏协同,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的基础研究与产业需求有时脱节,尚无法有效满足日益增长的人才需求。
第三,数字技术的产学研用创新生态尚需完善,数字技术发展环境有待优化。国外企业在操作系统和底层技术产业生态方面已有多年积累,而我国的生态系统建设仍需加强,特别是在软件开发与硬件适配的一体化方面,国产主流操作系统和处理器的协同研发还有待加强,导致各类应用软件开发生态互联互通程度不足。
四方面发力完善数字技术创新体系
1. 强化数字科技领军企业主体地位
要加强数字科技领军企业在关键和前沿技术攻关中的主体作用,推动软硬件协同发展,构建以技术和产品商业化为导向的体系布局,形成“量子+超导”、“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的多元融合创新。
2. 加强数字共性技术研发与应用
针对人工智能、云服务及高性能计算等重点领域,整合资源,打造新型数字技术创新中心,将产、学、研、用的各方力量整合起来,以推动技术研发和成果应用的转化效率。
3. 营造全球化数字技术开源开放生态
支持国内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共同建设国际影响力的开源社区,鼓励大模型企业以模型为中心构建开放生态。同时,利用我国庞大的市场优势和数据资源,推动国家级高质量数据集的构建,进一步深化数字技术在工业制造、医疗健康等领域的应用。
4. 加强数字技术高端人才的培养
加快教育与科技人才的一体化改革,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培养适应数字经济发展的高水平人才。要将软件技术融入教育体系中,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比重,同时激励学生使用国产基础软件,培养数字化人才的使用习惯。
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深化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是实现数字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强化创新主体、优化环境以及合作生态,我们将能够更好地迎接数字技术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推动我国数字经济向更高质量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