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发布“人工智能+交通运输”实施方案 助力行业创新发展
时间:2025-01-23 18:30
小编:小世评选
2023年1月20日,苏州市交通运输局正式公布了《苏州市“人工智能+交通运输”实施方案(2025-2027年)》,标志着这座城市在数字化与人工智能融合方面迈出重要一步。该方案的出台,将为交通运输行业的创新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推动技术的深度应用,以实现更加高效、安全和智能的交通系统。
根据《实施方案》,到2027年,苏州将围绕“14815”总体思路展开工作。其中,“1”心聚能,意指整合和优化苏州市的交通运输算力资源,充分发挥已有的技术基础。“4”维集萃,强调将建设、养护、监管、运行四大数据集进行系统构建与整合。“8”景生辉,则是通过打造公路、水运、指挥、执法、物流、轨交、公交和智驾八个核心应用场景,推动人工智能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全面应用。而“15”果盈枝,计划培育出15个重大交通行业模型及应用项目,力争将苏州打造为“人工智能+交通运输”融合应用的新高地。
《实施方案》的出台,不仅是对国家和省市在“人工智能+”行动部署的积极响应,也是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作为苏州市首个全面整合智能科技与交通运输的实施方案,其目标是通过科技引领、场景示范,推动人工智能产业与交通运输的深度融合,进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根据方案的详细内容,苏州市将聚焦上述八大应用场景,探索一系列先进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例如,无人机执法的运用将会提升执法效率,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道路智慧巡检和港航智慧管理大模型的搭建,则对保障交通设施安全与便捷性起到重要作用。数字化指挥联动模型、轨交智慧建造模型等的推出,将为交通建设和运营提供更为科学合理的数据支撑与决策依据。
实施方案中提到的这15个人工智能大模型,涵盖了多个关键领域,体现出跨行业合作与技术共享的重要性。交通行业的创新不仅需要新技术的开发,更需对现有数据和资源进行有效整合,确保在实际应用中发挥最大的效益。这意味着需要在交通运输的数据采集、处理和应用环节,建立起全方位的智能化支持体系,以便更好地推动行业发展的数字化转型。
《实施方案》还强调依托人工智能创新实验室等载体,着力鼓励高校院所、科技企业等创新主体联手,共同研制新型无人机、轻量级巡检装置等现代化装备。这一策略预计将大大促进关键技术的迭代升级,为行业提供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
通过提升算力设施供给能力,推动行业大模型的开发与应用,以及高质量数据集的建设,苏州市将不断加强交通运输行业的核心要素供给,进而壮大产业生态,全面推进人工智能产业与交通运输的深度融合。这种多层级、多领域的合作与探索,将是未来交通运输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
苏州市的“人工智能+交通运输”实施方案不仅具有创新性与前瞻性,还积极响应了国家对智能交通时代的号召。随着实施方案的落地,将有助于实现交通运输行业的智能化、自动化和精细化,推动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让苏州市在新时代中展现出更加迷人的风采。
在未来的发展中,苏州市还将不断深化与各方的合作,整合更多的资源与技术,确保政策落地生根,推动“人工智能+交通运输”项目的顺利进行。而这一切,最终将为市民创造更加便捷、智能和安全的生活出行环境,推动社会经济的全面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