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人大代表建设全球人工智能赋能科学研究中心
时间:2025-01-16 23:20
小编:小世评选
近日,北京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京召开。与会的北京市人大代表、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副秘书长张旭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分享了他对于建设人工智能赋能科学研究全球中心城市的看法和建议。他的提议不仅引发了媒体的关注,也引发了有关人工智能与科学研究如何深度融合的广泛讨论。
张旭提到,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正在推动科研范式的革命,极大地缩短了基础科学研究的周期,特别是在生物制药、新材料研发、受控核聚变以及量子计算等前沿科技领域,AI的应用或将引发一场技术革命。他表示,尤其在2024年诺贝尔化学奖颁发给开发AlphaFold人工智能模型的戴米斯·哈萨比斯,以表彰其在蛋白质预测方面的突出贡献,进一步彰显了“AI for Science”的重要性。
在张旭看来,北京市恰好具备建设全球人工智能赋能科学研究中心的良好条件。根据《2023年自然指数科研城市排名》,北京继续位居全球科研城市的榜首,科研资源丰富,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机构和企业数量都居全国之最。在AI2000顶尖学者榜单上,北京的学者占到了全国的43%。这种独特的优势使北京市在全球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因此,他提出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加快建设人工智能赋能科学研究全球中心城市,将为落实中央关于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战略具有深远的意义。
尽管北京具备诸多优势,张旭指出,当前在建设全球中心城市的过程中仍面临一些挑战。他强调顶层设计不足、各方面协调不力,以及大学、科研机构与人工智能企业之间缺乏有效协作等问题。跨学科人才的吸引力和聚集力不足,同时在数据和技术方面也存在诸多短板。
张旭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建议。他呼吁加快编制北京市人工智能赋能科学研究特别方案,引导高水平大学、研究机构与在京企业围绕重大科研问题,深化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和合作。他强调,应重点聚焦于生命科学、材料科学与量子科技等领域,开展相关研究,提高基础科学的原创性与技术积累。
张旭还建议在前期选择部分国家实验室和全国重点实验室赋能科研的重点基地,积极推动实验室间的协同,通过科研项目促进跨学科的合作,集成科研力量,提升研究质量。他提到了与百度、小米、字节跳动等企业的合作,借助这些大型企业在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及算力方面的优势,联合推进基础研究的成果生成。
高度质量的数据对于AI大模型的训练尤为重要。张旭建议应加强地方财政对科研项目所产生科学数据的使用,引导科学数据的共享与使用,以便形成一种更有利于科研发现的良性循环。他提到,明确科学数据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积极推进国家财政支持的项目产生的科学数据的开放共享,将为科学研究提供源源不断的数据支持。
在全球协作方面,张旭呼吁建立一个专注于人工智能驱动科学研究的国际组织。他指出,与国际相关机构的联合,可以更有效地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科研领域的应用,并共同应对人类面临的重大科学挑战。同时,他提议打造一个聚集各类人才的“人工智能之家”,选择与高水平大学相邻的楼宇进行改造,为人工智能创业公司、人才及研究人员提供良好的交流,促进各方之间的合作与创新。
张旭的建议恰逢其时,反映出当前全球人工智能与科研结合的趋势。社会各界对于通过科技创新应对全球性挑战的期待,呼唤着更多的政策引导与资源整合。建设北京为全球人工智能赋能科学研究中心,既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战略布局。
通过张旭的努力与倡导,北京有望在全球科研舞台上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未来的科技发展带来更多的可能与机遇。北京的发展不仅关乎中国的科技未来,更将在全球科技创新领域产生深远影响。相信这个充满活力与机遇的城市,将在新的发展浪潮中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