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信息社会50人论坛年会成功举办 探讨技术变迁与文化融合
时间:2025-01-14 21:10
小编:小世评选
2024年1月13日,信息社会50人论坛年会在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成功举行,主题为“新局:作为文化背景的技术变迁”。此次论坛得到了工信智库联盟的指导,由信息社会50人论坛主办,由苇草智酷承办。多位来自信息技术、社会科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受邀参加会议,并围绕技术变迁与文化融合的相关主题进行深入探讨。
会议由北京信息社会研究所所长王俊秀主持,作为本次年会的重要环节,论坛秘书长林茜在会上了论坛2024年的工作成果,公布了新的年度书籍《新局:破立之间的产业与制度》。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所长及论坛轮值主席辛勇飞发布了“2024年中国信息社会发展十件大事”,涵盖了大模型的广泛应用、自动驾驶的稳步推进、数字经济的持续发展等重要议题,这些都是当前信息社会发展中亟需关注的重点。
会议的主题演讲环节吸引了众多与会者的关注,国际信息研究科学院院士钟义信、高书生等多位知名专家分享了他们的见解。钟义信在其演讲《人工智能的范式革命》中指出,人工智能的研究不应仅仅停留在形式化的层面,而是需要回归到人本主义,通过范式革命来突破当前技术瓶颈。他强调,人工智能研究的对象是人类主导的信息生态过程,与物质学科的本质区别需要得到重视。
高书生则在演讲《文化科技政策:回顾与展望》中强调,文化科技政策亟需作为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在税收、技术研发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效。他认为,未来的文化科技融合将面临八项重大任务,包括关键技术研发与文化大数据建设等,这将对文化产业实现现代化的飞跃产生重要影响。
段永朝的演讲聚焦于全球不平等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借助皮凯蒂的理论分析,探讨了财富分配和社会结构方面的深层问题。他认识到,解决不平等问题的关键在于搭建合理的财富分配机制,而未来的数据技术也必将对这一问题产生深远的影响。
姜奇平教授则提出了“数据空间”的概念,强调中国在信息化建设方面需要与国际接轨,通过明确的数据标准与应用目标推动技术进步。他认为,在探讨数据要素时,更应关注“场”的概念,希望通过场论的建立,促使数据要素在国民经济中的有效应用。
在随后的互动讨论环节,与会嘉宾畅所欲言,探讨了技术与文化、经济和社会之间的复杂联系。中国信息经济学会原理事长杨培芳强调,AI虽具潜力,但要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仍需综合考虑人性与社会结构。他提到,信息社会的未来更应强调协同的可能性,而非单一的技术驱动。
本次论坛年会的环节对杰出学者进行了表彰,吕本富和刘伟荣膺“2024年度杰出学者奖”。同时,终身成就奖也颁发给了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的陈禹教授,以表彰其在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的重要贡献。
此次信息社会50人论坛年会不仅为当前信息技术与文化融合问题提供了深入的探讨,更为未来科技创新与社会发展的协同进步奠定了基础。与会者纷纷表示,未来的信息社会建设依然任重而道远,在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平衡技术创新与文化传承,将是我们必须深入思考的课题。
展望2025年,作为新一届轮值主席,吕廷杰将带领论坛继续探索信息社会的发展新方向,致力于在跨学科的合作中寻求更高效的解决方案,为信息化进程中的各类挑战提供理论指导与实践支持。希望这一系列活动能够有效促进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推动我国信息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