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家聚焦北京,共探人工智能艺术教育新路径
时间:2025-01-12 21:30
小编:小世评选
2025年1月6日,汇聚全球专家的人工智能艺术教育国际论坛在北京城市学院隆重召开。此次论坛的主题为“人工智能艺术教育国际论坛”,旨在推动全球范围内人工智能与艺术教育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发展。现场不仅有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央美术学院等顶尖高校的学者,还吸引了众多国际专家学者的参与,他们一同就如何利用人工智能重塑教育和艺术创作展开深入探讨。
论坛由北京城市学院主办,参与单位包括美国阿尔弗雷德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天津美术学院等。论坛的主办方及主持人安排得相当周密,包括开幕式、主题演讲、圆桌会议等多个环节,令整场活动的学术氛围浓厚而多元。
论坛开幕式上,北京城市学院艺术设计学部主任王利民教授致欢迎辞,并与新华网未来研究院的杨溟院长等共同为人工智能艺术研究中心举行揭牌仪式。此举不仅标志着该研究中心的正式成立,还象征着北京城市学院在人工智能艺术教育领域的探索和努力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在随后的主题演讲环节中,来自美国阿尔弗雷德大学的研究员陈天禅进行了主题演讲,他强调,在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对社会有意义和贡献的全面人才。他认为,教育应当引领艺术的创新与进步,而不仅是简单的技术应用。对于教育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社会责任感,是他们必须承担的使命。
美国阿尔弗雷德大学的终身教授陈小文则从艺术与科技交融的角度,提出了对传统艺术教育的挑战与创新。他指出,科技一直是艺术变革的重要推动力,而在当今AI兴起的浪潮中,艺术家的角色也面临重新定义。他建议,现代艺术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跨学科融合能力,以应对AI时代的挑战。
心理健康教育也是论坛讨论的重点之一。北京大学的副教授庄明科强调了AI在艺术疗愈领域的潜力,探讨了如何通过艺术创作来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他指出,结合心理学与艺术教育,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为全面的支持,帮助他们在面临压力和挑战时找到宣泄的出口。
新华网未来研究院的杨溟院长围绕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教育格局进行分析,他提出在民办院校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教育者必须重新审视人才培养的核心。他认为,未来的人才能否将心智与算法结合,将直接影响到人才的竞争力。同时,他也提到,要警惕AI技术带来的知识陷阱,注意保障学习的多元性和深度。
在圆桌会议环节中,与会专家围绕教育应如何与人工智能接轨进行热烈讨论,强调“设计 + AI”的培养体系对于学生职业发展的重要性。数字媒体主任李子旸教授分享了对人们如何看待AI的深入思考,认为艺术教育不仅应该应用也应理解AI作为一种新的文化现象与思维工具。
在论坛结束时,主办方为参与活动的专家颁发了聘书,并成立了高质量发展专家库,旨在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艺术教育的发展。随着论坛的圆满结束,各位专家参与者纷纷表示,此次交流让他们对未来的教育与艺术发展有了新的思考,并期待通过持续的合作与研究,推动人工智能在艺术教育中的应用。
本次国际论坛不仅为全球教育界的专家学者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流,也为未来人工智能与艺术教育的融合探索了多条新路径。参与者们共同展望,在未来的智能化浪潮中,如何培养出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复合型艺术人才,助力发展的新高峰。通过共享经验与构建合作网络,业内专家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相信将会有更多创新理念在实践中落地生根,为人工智能艺术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