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成本突破:探索人工智能教育的新路径
时间:2025-01-05 11:40
小编:小世评选
近年来,人工智能(AI)教育逐渐成为各大教育机构关注的热点。对于许多学校和教师而言,面临的困难却也不少。例如,硬件投入、外出、赛事费用等,都让他们感到沉重的经济负担。“机器人等硬件投资都要花钱,而外出参赛的费用也不容小觑。”一些校长和教师在谈及人工智能教育时,纷纷表示这样的困扰。
据悉,各地各校也在积极探索适合本校特色的人工智能教育模式。教育部最近发布的《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强调,科学教育要贴近实际。因此,在一些资源受限的学校,教师们开始从日常生活中获取教育材料。如湖南省怀化市的麻阳苗族自治县第一锦江小学的校长谭永凤,介绍说:“没有专门教室,就开辟菜园;没有实验仪器,就观察种子、蚂蚁;没有资金,就做纸飞机。”这样的创新思维使得这所学校在两年内迅速发展科学教育,成功跻身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的行列。
许多学校也开始寻求类似的解决方案,以此推动科学教育朝前发展。有一些校长和教师反映,他们的教学资源显得捉襟见肘,尤其在涉及“机器人、编程”等具体技术时,更是感到困扰。“把科学教育狭义化为人工智能教育是个误区,而把人工智能教育等同于机器人和编程教育也是一种误解。”华南师范大学的胡小勇教授指出,人工智能教育实际上是科学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不能局限于某几个形式。
在这个过程中,专业的课程和相关技术的硬件配备高昂的费用加重了学校的负担。很多学校甚至面临“硬件壁垒”的困境,而这一点在一些教育相对落后的地区尤为明显。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实验小学的副校长蒋际君对此深有感触。该校经过多年的探索,充分利用开源资源,开发了人工智能学习套件,将成本压缩至百元以下,并通过免费的开源图形化编程,降低了软件的使用费用。
蒋际君精打细算,最终得出自己的团队仅用3万多元,就装备了120套人工智能学习套件,足以支持大班教学。这一做法使得原本需要高额费用才能支持的一支队伍的活动,现在可以让8支队伍一起参与,极大地提升了资源的使用效率。
虽然硬件门槛是人工智能教育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的挑战,但随着各级学校基础设施的改善,这一障碍并非不可逾越。华中师范大学的吴砥教授指出,借助于的顶层设计和资源的合理整合,学校可以有效降低成本。若能够充分利用数字化,比如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便能实现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提高人工智能教育的普及率。
教育者的智慧在低成本人工智能教育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吴砥建议构建“素养测评—定制研训—教学实践”的三位一体教师体系,以此提升教师的数字素养。同时,鼓励教师积极融合人工智能技术与教学、育人和管理相结合,进而逐步实现教育的创新。
构建适应从小学到高中的人工智能教育课程体系也不容忽视。龚超指出,应当引导各科教师学习基础的人工智能知识,逐渐让人工智能赋能于各学科教学。他呼吁建立优秀教材和典型案例库,鼓励专家走进教师身边进行指导。
低成本推动人工智能教育的实现路径在于:教育者的思想创新、资源的有效整合、开放式科技场馆的利用以及的支持力度。通过社区、学校以及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人工智能教育将能够突破资金和硬件的限制,为更多学生提供优质的学习机会。这不仅是科技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更是推动教育公平的重要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