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安卓手游下载、分享游戏攻略、电脑硬件资讯、数码科技最新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数码科技 > 我国借助卫星与无人机技术 实现主动防治重大地质灾害隐患

我国借助卫星与无人机技术 实现主动防治重大地质灾害隐患

时间:2025-07-22 12:10

小编:小世评选

近日,随着我国防灾减灾工作不断深化,相关科技手段在地质灾害防治中发挥的作用愈发显著。2023年5月12日是第17个全国防灾减灾日,央视新闻报道指出,依托空天地一体化监测技术体系,我国已在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的主动防治方面取得重大进展。通过卫星与无人机技术的结合,我国地质灾害的监测与预警机制逐步形成,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一、先进监测技术的应用现状

近年来,中国自然资源部门积极推动遥感卫星的应用,自2020年开展地质灾害隐患识别工作以来,成功识别出全国范围内超过4.6万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这一数据体现了我国在地质灾害监测技术上的飞速发展,也凸显出现代技术在促进自然灾害预防与管理方面的重要性。

在这一过程中,光学卫星与合成孔径雷达卫星的组合使用,极大地增强了地质灾害监测的准确性和效率。光学卫星能够提供清晰的地面图像,而合成孔径雷达卫星则具备全天候、全天时的成像能力,两者相结合可以有效弥补各自的不足,为灾害监测工作提供全面的数据支持。特别是在甘肃、青海、四川和云南等地,自然条件复杂、地形地貌多样的区域,遥感卫星技术尤为重要,弥补了人工作业难以到达的不足,为地质灾害的监测与评估提供了重要支撑。

二、无人机技术的优势

在卫星监测的基础上,航空无人机的应用进一步推动了地质灾害隐患的识别与评估。无人机可以在低空进行精细化观测,不仅提高了地质灾害隐患的识别精度,还为后续的地面调查提供了详实的数据支持。当卫星识别到潜在的风险源后,无人机可以快速进行筛查,甚至对危险区域进行高频次的监测,从而及时追踪灾害隐患的动态变化。

结合卫星、无人机与地面的调查,我国在主动防治重大地质灾害隐患方面形成了高效的技术体系。这一体系使得对地质灾害的识别、评估和预防更加科学、快速,从而为防灾减灾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实时监控与预警机制

除了卫星与无人机的应用之外,我国还在地质灾害隐患点安装了北斗滑坡监测仪、泥位计等实时监控传感器。这些科技手段的运用,帮助我国实现了对地质灾害风险的实时监测与预警。目前,全国已建成超过27个省份的自动化监测台站,覆盖了7万多处地质灾害隐患点。这一系统的建立,不仅增强了对地质灾害的监控能力,还极大提高了对潜在危险的预警能力,为及时采取措施以减少损失创造了有利条件。

四、科技助力人防与物防结合

通过科技手段与人防物防的结合,我国在地质灾害防治方面形成了多层次的防控体系。在监测、分析和预警的基础上,各地和相关部门也日益重视地质灾害风险的宣传与教育,增强民众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自然灾害的防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科学的决策、高效的组织和充分的技术支撑。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科技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体系必将进一步得到完善。

五、展望未来

未来,在继续加强卫星与无人机技术结合应用的同时,我国还需要不断完善法律法规,提升灾害预警与应急响应能力,推动多部门协同合作。同时,公众的参与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也是防灾减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国定能在地质灾害的防治方面取得更大的成效,保护好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精品推荐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更多

热门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