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台急救无人机在浙江上海成功完成多场景实战演练
时间:2025-07-19 17:00
小编:小世评选
在浙江和上海两地,首台急救无人机成功完成了多场景实战演练,标志着我国在航空医疗救助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这款由中船海神公司牵头,与国家应急医学研究中心、应急总医院及浙江大学等多家知名院所合作自主研制的急救无人机,拥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展现了我国在急救技术和应用上的创新能力。
此次演练共模拟了“海上伤员急救转运、院前病员前接救治、战场伤员救治后送”等三种场景。随着快速城市化和日益频繁的自然灾害,急救救援的需求日益增加,而传统的救援方式常常面临诸多限制,包括时间延误和环境条件不佳等。因此,急救无人机的出现,为现代救援方式增添了一项新利器。
据了解,这款急救(转运)无人机的正式亮相是在近日的“中国国际医疗器械博览会”上,科研样机展示了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巨大潜力。它拥有多种医学救治功能,如呼吸管理、液体输注、体征监测、除颤、环境监测及远程视频监控等,能够在各种苛刻环境下提供及时、高效的医疗救助。
无人机能够适应潮湿、盐雾、颠簸等复杂的海洋环境,即便在6级海况下也能稳定运行。同时,它在极端气候条件下也表现优异,能够在-25°C至46°C的温度范围以及海拔5000米的高原环境中执行任务,这使得它在战时、传染病防控和突发自然灾害等多场景应用中具备了强大的灵活性和可靠性。
技术方面,这款急救无人机配备了航线跟踪、悬停等自主飞行能力,使其能够在目标区域内自主穿行,同时也支持地面站遥控飞行。这使得在某些危险或受限区域内,急救人员能够更为安全地操作设备进行救援。因此,无人机的引入,不仅提升了救助效率,还为救援人员提供了更为可靠的支持。
演练中的场景设置极具现实意义,特别是在海上急救转运这一环节,无人机能够迅速抵达事故现场,进行初步医疗救助并实施伤员转运,极大缩短了伤员等待救治的时间。而在院前病员的接救治环节中,无人机能够及时将急救设备和药品送至急救人员掌握之外的地点,使得医疗救助不再受到地理和时间的限制。
不容忽视的是,无人机的使用还有助于在战场或危机事件中降低医务人员的风险。在复杂的战场环境中,伤员的及时救治至关重要,而越过障碍、摧毁敌方防御将引发更大的伤亡。通过无人机的应用,可以有效降低人员伤亡,提高救治成功率。
需要指出的是,急救无人机的成功不仅依赖于先进的技术,更离不开相关机构的合作与努力。中船海神公司及其合作伙伴在技术研发、市场调研和用户需求分析等方面密切合作,为无人机的功能设计和实战演练奠定了坚实基础。
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急救无人机这一新兴产品的成功研发和应用,为提高应急救援能力、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升公众的安全感提供了全新的途径。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应用场景的进一步拓展,我们可以期待更多类似的产品在市场上出现,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和安全保驾护航。
本次急救无人机的成功演练充分展示了我国在高科技医疗救援领域的潜力,未来的救援模式将愈发智能化及高效,为构建科技引领下的医疗救援体系注入更多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