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区伶仃”号深海养殖工船在江门成功下水,开启科技牧海新时代
时间:2025-07-11 20:45
小编:小世评选
5月27日,自航式水体自然交换型养殖工船“湾区伶仃”号在广东江门顺利下水,这一标志性事件将我国的深远海养殖行业带入了一个全新的“科技牧海”时代。这艘具备创新科技和环保理念的养殖工船,展示了现代水产养殖的最新发展,也为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湾区伶仃”号是一艘外观独特且技术先进的深海养殖工船,其船体宽度达到44米,深度为24米,最大吃水深度可达20米。这种设计有效地优化了水体的自然交换,能够为养殖提供更为健康的生态环境。与传统渔船不同的是,“湾区伶仃”号的水下结构并不封闭,而是由15根方形立柱拼砌而成,形成了灵活的水流通道。这样的结构不仅便于海水的自然流动,还可以通过挂设渔网,划分出不同的养殖区域,实现多种鱼苗的同时养殖,极大地丰富了养殖的品种。
值得注意的是,“湾区伶仃”号的设计充分考虑到了养殖鱼类的生活需求。整艘船的水量相当于32个标准游泳池,提供了大量的自由游动空间,显著提升了鱼苗的活力以及肉质的质量。该船配备了先进的全电推进系统和20千瓦的风力发电系统,确保了静态养殖时的电力需求。这种环保的设计思路,不仅符合全球低碳发展的趋势,也为水产养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途径。
在智能化技术方面,“湾区伶仃”号展现了极高的水準。其内部装配有多个传感器和自动喂食系统,能够实时监测养殖舱室水温、水质等多项指标。当局部海域的水质出现异常或温度偏离理想值时,“湾区伶仃”号可以自动升高养殖舱室,减少水阻力,并迅速航行到适宜的水域,确保养殖鱼群的安全和优质生长。
“湾区伶仃”号的“游弋”模式,则是其一大亮点。通过实时获取海洋环境数据和鱼群的分布情况,该船可以灵活调整航速和航向,精准定位到适合鱼群生长的水域。这样的创新设计,增强了养殖的灵活性和策略性,使得养殖管理变得更加智能化和科学化。
除了养殖功能外,“湾区伶仃”号还设计了一系列附加服务,能够为游客提供垂钓、主题食宿等多元化的体验。这不仅提升了游客的参与感和趣味性,还为船方创造了新的经济来源,促进了海洋旅游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地方经济的繁荣。
“湾区伶仃”号的成功下水,不仅是深海养殖技术的一次重大突破,更是我国在海洋经济领域向前迈进的一步。作为中国深远海养殖的重要一环,“湾区伶仃”号的问世代表着对海洋资源的科学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的追求,也为未来的海洋养殖市场带来新的期待。
随着社会对食品安全和环保意识的提升,科技创新在水产养殖领域的重要性愈发凸显。“湾区伶仃”号作为新一代深海养殖工船,将在这一趋势下,发挥着其独特的价值,助力我国海洋养殖行业转型升级。
未来,科技与海洋养殖的深度融合将会更加紧密,我们期待“湾区伶仃”号能够在更多领域中发挥示范效应,为推动我国深海养殖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湾区伶仃”号将在海洋养殖的科技创新历程中,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