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揭露AI技术滥用 名人肖像权遭侵犯
时间:2025-03-27 23:40
小编:小世评选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飞速发展,深度伪造技术日益普及。这一新兴技术并未完全成为便利生活的工具,反而被一些不法分子滥用,侵犯了许多名人的肖像权和声音权。根据央视新闻的报道,AI技术的这种滥用不仅给受害者个人带来了困扰,更对社会的健康和市场秩序造成了严重影响。
央视的调查揭露了多起通过AI技术伪造名人形象的案例,其中包括仿制名医和企业家来进行虚假宣传。例如,一个名为“AI 张伯礼院士”的视频在网络上流传,其中虚构的张院士在为某品牌护肤品代言。报道中提到,视频展示了张院士的形象和声音,令观众无法辨识其真实性。张伯礼院士本人对此表示极大的愤怒,认为受害的并不仅仅是他个人,而是这些伪造内容对公众的误导和影响。他愤慨地指出,这导致消费者在未得到专业指导的情况下花费金钱,甚至可能影响他们的健康。
值得一提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明确规定,自然人享有肖像权、声音权等个人权益。法律上规定,任何组织或个人都不得擅自利用他人的形象、声音进行深度伪造和传播。因此,天津中医药大学对此事高度重视,迅速向网信部门发函,要求对侵犯张伯礼院士肖像权及姓名权的视频及相关公众号进行管控。
除了张伯礼院士,知名企业家雷军也在类似事件中成为受害者。在今年的两会期间,他坦言一开始并不在意这个问题,但随着网络上相关内容的日益增多且质量日益低劣,他开始感到难以应对。他提到,虽然想通过法律手段进行维权,但现有的法律并未针对这类问题制定专门的法规,因此只能采取个人隐私权、肖像权和名誉权等现有法律进行起诉,这在量化损失方面显得十分棘手。
在更早的时间,央视也曾对此类现象进行报道,强调未经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他人信息进行深度合成和传播,并指出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对此,科技法律专家指出,AI技术的迅猛发展对法律体系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尽管现行法律能够涵盖肖像权和隐私权等基本权益,但新的技术应用场景层出不穷,迫切需要相关立法的更新与完善,以维护个人权益。
从长期来看,保护名人肖像权及声音权不仅关乎个体的基本权利,更是维护社会道德和市场秩序的重要环节。滥用AI技术进行伪造,不仅会伤害受害者的名誉,甚至还可能误导公众,导致消费者在没有充分信息的情况下做出错误的消费决策。因此,加强对AI技术的监管势在必行。
为应对这一挑战,各相关部门应当加快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专家呼吁,应提前预判新兴技术对社会的深远影响,及时制定针对性的法律条款,以确保该技术的发展能够 在合规和可控的情况下,造福整个社会。加强公众教育同样不可忽视,让大众了解深度伪造技术的本质,增强其辨识能力,才能更有效地防范恶意行为的发生。
AI技术的滥用问题已经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在科技发展的浪潮中,必须时刻保持警惕,尽快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护名人的肖像权和声音权,为社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希望未来我们的法律体系能够更好地适应科技变化,更好地保护个人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