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布《移动互联网未成年人模式建设指南》 强化网络保护举措
时间:2024-11-17 13:45
小编:小世评选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未成年人在享受数字化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网络安全和心理健康问题。为了切实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网络保护,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于11月15日正式发布了《移动互联网未成年人模式建设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旨在通过完善未成年人模式建设,引导未成年人科学、文明、安全使用网络。
《指南》的发布是依托《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背景下进行的。它不仅综合了未成年人的使用时段、时长、内容以及功能等多方面的管理需求,还为移动智能终端、应用程序及应用程序分发等相关主体提供了明确的建设和管理指导。这一政策的实施,将会在国民的网络保护意识,特别是家长的监护责任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未成年人模式建设的整体方案
《指南》提出了适用于各类移动智能终端和应用程序的整体方案,强调“三重防线”的构建。具体未成年人模式的建设涉及到时间管理、内容建设和功能安全等多个方面。这种综合性的新模式,试图将各个功能进行有效的整合,以提供更加系统化和个性化的保护。
在时间管理方面,未成年人模式允许用户设置每日上网时长的限制。当用户达到设定的时间,系统将自动暂停其他应用程序的使用,这一设置旨在有效减少网络沉迷现象。在内容建设方面,《指南》首次提出了分龄推荐标准,应用程序应优先展示适合不同年龄段未成年人的内容, 可以帮助他们获取更有益的知识和信息。至于功能安全,未成年人模式还必须避免诱导沉迷的特性,诸如即时通讯的私信功能将默认关闭,引导未成年人自我控制。
技术标准与具体措施
《指南》强调了“三方联动”的必要性,即移动智能终端、应用程序和应用程序分发之间需要建立有效的接口与数据共享机制,以实现功能的协调与统一。比如,用户可以通过一次简单的切换,快速启动或退出未成年人模式。还鼓励家长利用这些功能,实施更为全面的管理。
具体的要求如,在未成年人模式下,每日22时至次日6时,系统将自动暂停对未成年人提供服务,确保未成年人可以在合理的时间内进行休息。移动智能终端应当为不同年龄段的未成年人提供差异化的使用时长管理服务,比如针对不满16周岁的用户,每日推荐使用总时长不超过1小时。
家长在设置未成年人模式时,需要提供相应的验证,例如密码、指纹或人脸识别等,确保未成年人无法轻易退出这一保护模式。
内容安全与功能限制
在内容安全上,《指南》明确要求,应用程序提供者必须承担信息内容管理主体责任,确保内容健康、积极、向上,严禁呈现可能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信息。
应用程序还需合理设置功能版块,避免提供诱导未成年人沉迷的产品和服务。例如,在线教育类应用禁止插入游戏链接或推广与教学无关的广告。这些设计旨在将未成年人的网络使用引导至更加健康的方向,形成良好的网络生态。
家长监护与参与
为了强化家长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中的角色,《指南》特别强调提供必要的管理权限。移动应用及将为家长提供监控和管理工具,允许他们对未成年用户的使用时长、内容推荐等进行管理。家长可以随时查询未成年人的上网行为,这使得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监督孩子的网络使用情况。
总体而言,《移动互联网未成年人模式建设指南》的发布,标志着我国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通过系统化的措施与技术标准,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建立良好的网络环境,将极大地促进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长。在这一过程中,未成年人模式的成功实施需要各方共同努力,不断优化、完善,在实践中形成良好的网络使用习惯,让网络为青少年的成长提供助力,而非阻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