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全固态电池年会在京举行:AI助力突破研发瓶颈
时间:2025-02-21 18:50
小编:小世评选
2025年2月15日至16日,“中国全固态电池产学研协同创新”年会暨第二届中国全固态电池创新发展高峰论坛在北京举办。此次会议吸引了来自各大高校、科研机构及企业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全固态电池的研究进展、产业化路径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会议期间,中国科学院院士、全固态电池产学研协同创新理事长欧阳明高,在演讲中指出,人工智能(AI)技术的引入,将为全固态电池的研发带来颠覆性的变化。他强调,虽然AI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提升研发效率,但全固态电池的产业化仍需突破基础理论与工艺瓶颈。
欧阳院士提到,全固态电池的研发面临四大核心挑战:固固界面问题、锂金属负极的应用、硫化物电解质的稳定性以及生产工艺的改进。他指出,传统的研发模式在面对此类复杂难题时,效率已明显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因此急需新的研发范式。
在新的研发模式中,欧阳明高提出了“文献AI读、报告AI写、模型AI算、优化AI做”的思路。他认为运用这些AI技术,不仅能够在文献阅读与数据处理方面提高效率,同时还能够在电池设计和优化过程中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通过AI的辅助,研究人员可以更加专注于关键问题的深入研究,从而加速全固态电池技术的突破。
欧阳院士还谈到了一款名为DeepSeek的AI系统,该系统在电池知识问答及文本挖掘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同时,在电池设计任务中,DeepSeek展现出一定的能力。他也指出,该系统在科学分析能力上尚显不足,未来还需在垂直领域进行更为深入的大模型开发。
值得一提的是,来自复旦大学的汪莹团队在去年的研究中通过AI高通量计算技术,成功将材料筛选效率提升了100倍,这为硫化物电解质的适配方案开发提供了极大的助力。这一研究成果不仅展示了AI技术在新材料研发中的巨大潜力,同时也为全固态电池的创新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路。
在谈到全固态电池市场前景时,欧阳明高认为,若全固态电池能够实现1%的市场占有率,将具有颠覆性的意义。目前中国在核心专利布局及基础研究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仍存在一定差距,例如丰田在全固态电池领域拥有超过1300项核心专利,而中国的相关专利数量却不足百项。在电化学机理研究领域,美国仍处于领先地位,这使得中国在全固态电池的发展过程中面临较大的挑战。
针对这些挑战,欧阳院士建议,多方协作、加强产学研结合,以推动全固态电池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化进程。他呼吁更多的科研团队、企业及部门共同加入到这一领域的研究与开发中,以形成合力,共同攻克目前的技术瓶颈,实现全固态电池的健康、快速发展。
在论坛上,各路专家围绕全固态电池的前沿技术、最新成果以及未来开发方向展开了深入讨论。与会者一致认为,AI技术的引入为全固态电池的研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手段,在优化设计、实验数据分析、材料筛选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2025全固态电池年会不仅为行业内的交流提供了,更为中国全固态电池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产学研的紧密协作,以及AI技术的有效应用,专家们对未来全固态电池的产业化进程充满信心。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中国能够在这一关键领域实现技术突破,推动电池技术的升级与变革。